面对罕见病孕产妇该如何做?医生呼吁早筛查早治疗
2021年03月05日 15:00  来源:海口日报 

  今年是第十四个国际罕见病日。据了解,自3月1日起,我国将全面执行2020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其中,七种罕见病治疗药物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国家对罕见病治疗越来越重视。但是,社会仍有不少群众对罕见病的认知较为缺乏。

  罕见病病种繁多且表型复杂,诊疗涉及神经、遗传代谢、内分泌、免疫、骨科等专业,患者在就诊时辗转于多个科室,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临床诊断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存在较大困难,导致罕见病诊断周期长,误诊漏诊率高。

  据统计,世界上已经确认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我国各类罕见病患者总数超过2000万人。我国在2018年5月22日发布了第一批罕见病,共涉及121种。

  父母都是健康人

  奈何诞下罕见病宝宝?

  罕见病的种类繁多,80%为遗传性疾病,几乎涉及到人类各个系统,多以综合征形式表现。不少罕见病家庭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夫妻两人都没有这方面的疾病,甚至是家族里都没有见过患有这类疾病的亲属,为什么自己宝宝却患遗传病呢?

  原因在于,每个人的每套遗传物质都有可能携带致病基因变异,但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发病,只有一套遗传物质的改变。这种不会发病却有遗传物质的改变,我们称为隐性遗传性疾病的“携带者”。一旦父母双方不幸都携带相同的缺陷基因,就有可能遗传患有罕见病的宝宝。

  海口市妇幼保健院医学遗传科主任医师陈雪银介绍,比如在海南最常听到的遗传病 ——“地中海贫血”,虽然夫妇没有贫血,但双方都有携带地中海贫血的致病基因,后代就有1/4的风险出生重型地贫宝宝。地贫基因诊断明确,重型地贫可防可控,通过孕前筛查、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可避免重型地贫患儿出生。

  她强调,完善对罕见病的规范诊疗,减少罕见病的出生,同时更要进行罕见病的预防性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罕见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我们离罕见病有多远?

  罕见病离你我并不遥远,只要有生命的传承,就有发生罕见病的可能。

  “月亮的孩子——白化病” “星星的宝贝——自闭症” “黏宝宝 ——黏多糖贮积症” “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苯丙酮尿症” “蝴蝶宝贝——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睡美人——克莱恩-莱文综合症”等这些美丽名字的背后都是罕见病患者难以言说的痛。

  此外,有一种称为“成骨不全症”的罕见病患者——“瓷娃娃”。患者就像是一个易碎的瓷娃娃一样的,打喷嚏、举重物,甚至是过于用力的拥抱都会使他们发生骨折。在我国共有10万左右的“瓷娃娃”。遗憾的是,成骨不全症目前尚无成熟有效的治疗方法。陈雪银表示,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罕见病低廉高效的手段。

  罕见病的治疗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通常而言,疾病研究总是快于药物开发的。罕见病多是遗传性疾病,不同于细菌、病毒感染等常见病。

  21世纪初有数据公布,只有1%的罕见病有药可用,所以,罕见病用药被称为“孤儿药”。之所以为“孤儿药”,原因是罕见病患病人群少、市场需求少、研发成本高、周期长,真正到用于临床治疗时其费用已高达百万,甚至是千万。

  陈雪银呼吁,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关注罕见病。只有通过健康教育,选择最佳的生育年龄,遗传咨询,定期保健,并未接触放射性或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孕期的筛查和产前的诊断识别胎儿的严重先天缺陷,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减少缺陷患儿的出生。

  “面对罕见病,还能再生育吗?”许多患者群众向陈雪银咨询了解。她表示,如果父母都是“携带者”,那么宝宝就会有1/4概率为患者,1/2概率为携带者,1/4 概率为正常宝宝。家庭里已有一个罕见病宝宝的夫妻而言,如果有再生育一个宝宝的需求,需要在怀孕前尽快进行遗传咨询,确诊罕见病的致病基因,妊娠后进行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人为产前干预避免罕见病患儿出生。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