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菜价需要下足“通”字功
2021年04月29日 08:41  来源:海南日报  宋体

  ■ 张永生

  据媒体报道,“五一”假期将近,海口市菜篮子集团、光大银行、旺佳旺超市联手开展“平价菜保供惠民行动”,在海口35家旺佳旺超市设立平价菜专柜和一元菜专区,为市民提供新鲜、实惠的平价菜。这一举措受到市民欢迎。(4月27日《海南日报》)

  小小“菜篮子”,连着大民生,“稳”是基本盘。众所周知,农产品不是工业品,完全标准化是做不到的,个别单品价格一时上涨或下跌并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这就是农业的规律。但很多瓜菜作为生活必需品,是“刚需”,其价格上涨,往往会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一点,困难家庭和低保群体感受得尤为深切。如果每一餐花在菜上的钱能少三五元,他们每周就能多吃一条鱼、一顿肉。因此,设立平价菜专柜和一元菜专区,保证数量充足、质量过硬,并非稳定菜价的权宜之计,而是保障民生的必要之举。

  从更广的层面看,这种农超对接、直采直销的方式,对提升菜价治理效果,有着重要作用。菜价平不平,“菜篮子”拎得稳不稳,不仅取决于“菜园子”种得好不好,供应充不充足,还取决于流通链条的长短、畅通与否。现实中,一棵白菜从田间到餐桌,需要经过收购、运输、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流通链条长,中间成本高,必然推高销售价格,甚至会出现“白菜盘出肉价钱”的现象。很多中间商赚差价,其结果难免是吃菜的人要承受高菜价,而种菜的人获利也不多,就会降低种菜的积极性。换句话说,尽可能缩短流通链条,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中间成本,才能有效避免菜价高企,至少使之保持在合理的区间。

  缩短流通链条,“有形之手”及时出手十分重要,发挥“无形之手”的力量,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同样十分必要。实际上,在减少中间环节、中间成本上,有些企业的探索可圈可点。比如,通过“电商+冷链快递物流+终端智能取货”的模式,促进产销直达。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一方面搭上数字信息技术发展的快车,一方面又契合了现代生活方式。从运行的效果看,它提高了流通的效率,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不少人的欢迎。如果将这种思路引入到菜价治理中,应该能够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丰富平价菜的菜品供应,也有助于让平价菜、一元菜带来的福利直达困难家庭和低保群体。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是中医的一句俗语,意思是说,如果气血畅通就不会疼痛,如果疼痛就说明气血不通,其中蕴含着治理智慧。于治理菜价问题而言,这里的“通”,除了畅通供应链条、疏通流通链条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即通晓民情、通达民意,乐群众之所乐,忧群众之所忧。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因为只有主动感知群众“急难愁盼怨”问题,才会想方设法去通“堵点”、破“难点”、除“痛点”;而心系民生冷暖,需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效果来说话。期待相关方面持续下足“通”字功,推出更多务实的举措。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