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琼中—正文 分享
琼中:绿色发展闯新路 跃马扬鞭再奋蹄
2021年06月21日 08:55  来源:海南日报

  山野像一块巨大绿布,将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紧紧包裹。一处处火热的项目工地、一幢幢新建的医院校舍、一条条翻山越岭的高等级公路……于满目青翠间探出头,藏身于大山深处的这座小城正悄然掀起一轮又一轮建设热潮,拔节生长之声清晰可闻。

  从见证“白沙起义”星火燎原,到庇佑琼崖革命斗争吹响由自卫转向反攻的号角;从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琼中像一轴不断铺展的美丽画卷,在建党百年的历史征程中书写下太多不平凡的传奇。而今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新的故事仍在这片热土续写。

1986年的琼中县城。黄雪平 摄
1986年的琼中县城。黄雪平 摄

  惠民生,绘就幸福底色

  农户以杂粮、野菜充饥,全县没有一所小学以上学校,百姓因病致死率居高不下……翻开琼中县地方志,这个聚居着十余万黎族苗族群众的山区县1952年建置之初的“窘迫”,在短短几行字间尽数展露。

  而当镜头转向之后数十载,映入眼帘的则是一轮又一轮山乡巨变。

  “我们从茅草屋搬进瓦房,之后又换成了平房。”王玉娥来自白沙起义策源地红毛镇番响村,年近九旬的她几乎亲历了这片红土地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每一次蝶变。最近一次她从平房搬进二层小洋楼,缘自刚刚收官的脱贫攻坚战。

  2014年,琼中梳理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665户36004人,贫困发生率34.6%。此后5年间,琼中县委、县政府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全局,全县4000多名党员干部背上行囊住进44个贫困村,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实,倾力实施十二大脱贫工程,开展了一场生动的减贫实践。

  2019年,琼中成为全省第一批脱贫摘帽的国定贫困县。到如今,该县贫困人口、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基本消除农村C、D级危房,义务教育阶段实现“全上学、全资助”,千百年来困扰山区群众的吃水、住房、上学、出行、看病等历史难题终于得到根本性解决。

  享受到民生福祉的,不只是贫困群众。

  “十三五”期间,琼中民生支出累计154.3亿元,“全面改薄”“一县两校一园工程”顺利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县城、10个乡镇立面改造全面完成,农村电网建设改造率、自来水集中供水率、道路通达率分别达85.7%、98%、100%,行政村4G、光网“户户通”惠民工程实现全覆盖,绘就高质量发展幸福底色。

  “尤其是去年,琼中与海口市滨海九小开展合作办学,还引进了郑州大学医学院全面托管县人民医院,如今我们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与医疗资源。”家住琼中县城的居民李铭生说,随着近年来琼中一批批民生亮点工程扎实推进,他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21年6月,俯瞰琼中县城。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2021年6月,俯瞰琼中县城。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强产业,夯实发展根基

  狭长的县城主干道两侧,一幢幢低矮、破旧的房子从近处伸向远方。这是琼中退休干部黄雪平1986年到百花岭游玩时,在半山腰随手拍下的一张琼中县城俯瞰图。转眼30余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当他再次登上百花岭,目之所及是早已焕然一新的街景立面,和一处处工地上不停旋转的塔吊。

  城市“骨架”生长之势肉眼可见,招商引资无疑是动力源泉。

  “为营造优质高效的投资营商新环境,我们努力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坚决破除思想僵化,尤其在破解项目审批提速等重点问题上,让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学会打出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这一套‘组合拳’。”琼中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自去年4月以来,该县通过实施“琼中版”25条超常规措施、服务企业2小时问题解决机制和“三个清单”管理机制,用全面对标国际国内一流营商环境标准的“磁力”吸引优质企业和人才纷纷落户布局。

  目前,琼中已引进国药集团等优质企业55家,招聘引进各类紧缺人才548人。

  资金与人才的涌入,进一步夯实琼中产业发展根基——

  国奥集团、呀诺达等企业谋划开发蓄能电站、足球小镇、科创民宿等一批旅游重点项目,海南中野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海南陆侨集团等企业布局实施“千村千企”战略,南国、皇爷、大舜物流等企业落户园区,进一步延伸农产品深加工、现代物流等领域产业链……

  如果将这些项目“串点成线”,会发现它们勾勒出的正是琼中转型发展的战略新定位:“一县三城五地”。

  “一县”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三城”即创建海南岛中部中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五地”即海南自贸港中部旅游消费胜地、海南自贸港农产品加工物流集散地、海南自贸港应急物资储备基地、海南自贸港生态康养目的地、海南自贸港中部文化体育聚集地。

  护山水,释放生态红利

  穿行于琼中的黎村苗寨,一片深深浅浅的绿色映入眼帘,构成“三江之源”的鲜明底色。过去这几年,琼中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省前列。

  这离不开当地一系列久久为功的生态建设行动: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深化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加快实现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琼中累计投入17.3亿元用于生态文明建设,是“十二五”投入的2倍。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县,为何要执着于生态保护?将美丽生态转化为“经济要素”,琼中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着力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用不断释放出的生态红利给出自己的回答。

  被紧紧包裹在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景色里,和平镇堑对村的村民过去只能守着几亩橡胶、槟榔林勉强度日。随着咖啡馆、农家集市、水上观光、果园采摘等休闲观光景点纷纷落成,村里闲置的宅楼借由当地浓郁的黎族风情纷纷“苏醒”,化作一间间小而精的民宿与农家乐,逐渐形成完备的旅游接待链条。

  堑对村委会副主任胡开君说,这两年村里游客接待量累计逾10万人次,不少村民兼任民宿主人、特产卖家、村庄导游等身份,一个个俨然成了大忙人。

  以“卖风景”华丽转身的堑对,是琼中诠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发展之道的一个掠影。近年来,该县成功将百花岭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建设成为海南中西部首家国家4A级景区,打造出什寒村、堑对村、合老村、便文村等一批乡村旅游景点。

  此外,琼中还依托“高山、净土、生态”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行林下套种益智,养殖蜜蜂、山鸡等生态产业,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念起“山”字经。2020年,琼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116元,同比增长8.9%。

  (海南日报营根6月20日电)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