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保亭—正文 分享
村美民富产业旺 保亭乡村的小康生活别样红
2021年11月14日 11:34  来源:人民网-海南频道

  人民网保亭11月9日电 (李学山)青山绿水间,蓝天白云下,一栋栋小楼掩映在槟榔林和椰子树之中,游客和村民穿行其间,旅游景区建在村里,村民就生活在景区里……这里是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什进村,这个200多人的黎族村庄,曾经是当地的贫困村,但如今要寻找过往住茅草屋的贫困模样,只能在村史博物馆才能看到。

村企合作谋振兴,黎族村寨变景区。图为位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什进村的酒店。人民网 牛良玉摄

  11月4日-6日,由人民网海南频道发起、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宣传部主办的“走进乡村看小康”2021年保亭乡村振兴推介活动先后走进毛感乡南春村、响水镇合口村、南林乡罗葵村、三道镇三弓村委会番托村及甘什村委会什进村(布隆赛),在为期三天的行程中,来自各地的知名大V、网红博主和多家媒体记者通过镜头和笔端讲述自己发现的乡村振兴中的“保亭故事”,表现出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新保亭的高度认可。

什进村是三道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缩影。人民网 牛良玉摄

  景区就在黎村中 黎村就在景区里

  “这里村民的待遇也太好了,真想找机会来这里落户啊!”11月5日,当来自各地的媒体记者、网络大咖听到什进村村民早在8年前就实现了“家家有别墅、户户有产业、天天有收入、月月有工资、季季有收成、年年有分红”的目标时,纷纷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什进村位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原是一个传统的黎族自然村,全村共有65户224人,曾是保亭贫困村庄之一。2010年,保亭提出了“大区小镇新村”模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少数民族的民俗生活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把旧村庄变成“经营型”的旅游新村,从而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脱贫。“大区”是指复合型的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小镇”是指依托“大区”形成有地方少数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的原居型旅游村镇,“新村”是指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将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该模式下,景区与什进村共同协作,农民出地,企业出钱,政府协调,建设美丽新黎村,让周边农民不离乡、不误田、不失地、不失业、保增收。使得景区就在黎村中,黎村就在景区里,村民既是主人又是景区的员工,景区与黎村相互依存。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旅游开发“景区一片繁荣、周边依旧贫穷”的局面。在生态保护方面,改变了一次性补偿、搬迁安置的普遍做法,而是将旅游与农业相结合,把景区产业化,让村民不失地、不失居、不失收、不失业,走上了一条确保天天有收入、月月有工资、季季有收成、年年有分红(简称“四不一保”)的惠民之路。

  什进村是三道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保亭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不断扩大美丽乡村创建影响力,不断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质量,通过身边范例增强群众对美丽乡村创建的认同感、参与度,努力形成人人参与美丽乡村创建的浓厚氛围,让美丽乡村在保亭遍地开花。

毛感乡南春村已成为集休闲旅游、康养体验、民宿饮食及热带水果种植与产品研发于一体的新型农村。图为南春村的特色民宿。人民网 符武平摄

  毛感乡南春村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之一。这个村子曾是保亭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之一,距离保亭县城约40公里,是全县最为偏远的乡镇。该村通过引进外地企业结合当地传统产业,进而完善乡村发展布局,打造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如今,南春村已成为集休闲旅游、康养体验、民宿饮食及热带水果种植与产品研发于一体的新型农村。

保亭响水镇合口村已形成山羊养殖和黄秋葵、冬季瓜菜种植,以及手工皂加工、光伏发电等产业振兴项目,极大地带动了村民发家致富。图为合口村特色产品——手工皂。人民网 符武平摄

  在保亭响水镇合口村,来自各地的知名大V、网红博主和多家媒体记者看到的是一幅天高云淡,稻浪起伏,农家挥汗,耕牛往返的一派田园牧歌画卷,近年来,在当地村两委干部和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合口村已形成山羊养殖和黄秋葵、冬季瓜菜种植,以及手工皂加工、光伏发电等产业振兴项目,极大地带动了村民发家致富;一个集特色民居、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生态环保于一体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美好新合口已经呼之欲出。

在保亭南林润农兰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兰花基地,村民正在打理兰花。人民网 符武平摄

  兰花飘香藤编俏,托起乡村新产业

  “以前在深圳打工,半年才能回来一次,现在在家门口工作,每月有2500元的收入还能照顾孩子。”今年9月份,家住南林乡罗葵村的陆凤慧有了一份新工作,在保亭南林润农兰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兰花基地从事兰花种植工作。

  南林乡位于保亭县南部,自2016年起,南林乡以党建促脱贫为引领,通过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定位发展了兰花扶贫产业,共先后投入1609.86万元。现已建成广阔、润林、正方、万如、润农等5个专业兰花合作社和1个天乐花卉有限公司,共种植了180多亩兰花,种植种类包含文心兰、石斛兰、空气凤梨、火焰兰和万代兰等,产业覆盖所有贫困人口420户1568人,累计就近带动务工增收100余万元,分红80万余元。

  罗葵村的兰花产业就是2017年开始起步的,当时还在外打工的罗葵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台发现兰花产业目前市场稳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再加上南林乡昼夜温差大的条件很适宜兰花生长,以往也有种植兰花的基础。李台便临危受命担起了兰花合作社带头人的重任,以“公司+合作社+党支部+贫困户”的管理模式发展兰花种植产业,带着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几年前,罗葵村民们还不知兰花为何物,但如今500多户居民都自发在房前屋后种植兰花装饰庭院,依靠兰花致富的他们爱兰、识兰、种兰,村里乡间养兰之风盛行。

  种下了兰花,扮靓了村庄,引来了游客,带旺了小镇。南林乡党委副书记、提名乡长陈斌馨说,今后发展中,南林乡将围绕兰花产业这个重点产业特色,按照补短板,破瓶颈;引资源,上台阶;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三个阶段发展兰花产业。利用海南大学科研技术和市场资源平台,引进实力企业,促进成果转化,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带动当地兰花种植规模,巩固拓宽兰花产业致富路。

精美的藤编工艺品。人民网 符武平摄

  说到发家致富,南林村委会什丁村的高会娟也是一把好手。她家原本种植着几百株槟榔,随着这几年槟榔市场行情不断上涨,家里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但闲不住的她又重拾起了从母亲那里学习到的藤编技艺,从山里采集藤条,用一双巧手编织出果篮、小筐等工艺品,在参加县里举办的展会和集市时,这些工艺品大受欢迎,她也被评为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黎族藤竹编技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高会娟也从不吝啬把自己的藤竹编制技艺传给村里乃至县里的黎族同胞,只要有人邀请她就毫无保留地教授,因为她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一技术发家致富……

  “这里浇水、施肥基本上都是自动化,不用太多体力,很轻松。”在距离三道镇三弓村乡村振兴兰花产业基地,41岁的黄玲也在忙碌着打理兰花。几年前丈夫去世后,她独自承担抚养两个孩子的重任,并要照料70多岁的婆婆,无法出门打工,来到兰花基地上班后,每个月可以挣到大约到3000元,生活有了保障。

兰花基地种植的兰花开的正艳。人民网 符武平摄

  三弓村乡村振兴兰花产业基地投资方兰亭仙境(海南)康旅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杜一说,2017年9月经政府招商引资进驻于此,依托兰花产业稳步推进“农旅融合”项目发展,承担起三道镇的定点帮扶任务,用心、用情、用脑解乡“愁”,让兰花这朵“致富花”开进了老百姓的心坎。目前在兰花基地就业务工的本地村民已经发展到18人,他们就近务工,弹性工作制,既保证了日常务工收入,又不影响正常的农忙耕种,同时兼顾照顾家庭。

  与此同时,兰花基地和三道镇政府还开展“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的产业振兴项目,提供场地、种苗、农药、化肥、辅助材料及技术支持及种植指导,待农户养成公司规定标准后,再由公司以保底价收购,此举既从源头上提高了农民对兰花种植的积极性,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极大地带动了三弓村及周边愿意参与和有志致富的村民从事兰花生产。

  兰花飘香藤编俏,兰花、藤编、养牛等产业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特色产业雨后春笋般出现,先富带后富,为这些很少有机会走出农村的村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保亭坚固村的孩子们在玩耍。人民网 符武平摄

  乡村振兴夯实小康基础

  或许正是“村村美景景相似,产业各有不同”让保亭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乡村振兴之路,因此参与活动的知名大V、网红博主和媒体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对于保亭的乡村振兴工作均给予了高度肯定。

  海南资深互联网媒体人、“自贸港智库”创办人@华子(魏寿华)说,这次走访了保亭的村子,不管是传统的槟榔、橡胶产业,还是新兴的兰花、手工皂、民宿产业,以及获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藤编艺术品,每个村都有自己独特的致富手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省、县两级的对口帮扶和挂职村官制度,将新的资源和新的理念带入到乡村。大多数乡村地处偏僻、信息闭塞,村民们缺少的是对外部市场的了解,当这些新理念与乡村的优势资源相结合,乡村的特色农业、旅游服务业、加工业等就得以规模化、产业化,农民不离乡就实现了就业和增收,这是一条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

  “这次保亭行目睹乡村振兴工程带来的巨大变化,让我感到十分的震撼。”文化旅游摄影师“海风视界”(陈权)表示,这几天所走访的几个村落大多属于边远山区的黎乡,原本以为黎乡因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长期处于十分落后的水平。而此次走访的几个乡村,完全改变了旧有的印象,呈现在眼前的新农村美丽、整洁,一派欣欣向荣。乡村干部和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现阶段发展充满自豪感、幸福感,对未来农村发展更加乐观积极自信:“我这三天来基本上都被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所取得的成果所感动、所鼓舞,颇感振奋!”

  保亭乡村全面小康的背后,是保亭县持续不断的付出和努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发展有势头,农民致富才有奔头。近年来,保亭以“百镇千村”为抓手,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用好惠农政策,创新投入方式,引进社会资本,探索政府投入连片建设模式、企业投入景区带动模式、政企合作建设特色村庄模式、政企村合作经营发展模式等,凝聚多方力量,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了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民宿示范村和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度假景区。

  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决策者也深知,乡村振兴是着眼农村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是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非一日之功能够一蹴而就。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书记穆克瑞在调研乡村振兴工作时表示,广大干部要把巩固脱贫成果牢牢抓在手上,抓好风险排查,跟踪服务好重点监测人群,强化帮扶措施,不断强化帮扶措施,确保不返贫、不致贫。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思考谋划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产业发展等工作,高质量高标准推动乡村发展,真正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华丽转身。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