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昌—正文 分享
“三棵树”产业高峰论坛文昌举行 嘉宾建言献策
2021年12月23日 15:09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据海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佳飞

  12月22日,由界面新闻海南频道发起主办,文昌市人民政府、椰树集团特别支持,海南自贸区一号财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2021“三棵树”产业高峰论坛在“椰子之乡”文昌开幕。来自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等代表围绕海南“三棵树”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椰子、橡胶、槟榔“三棵树”产业的发展,关系到海南数百万农民的生计。“共谋海南‘三棵树’产业发展大计,展望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美好前景,我们衷心希望大家畅所欲言,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指明方向,助推‘三棵树’产业走上一条新的腾飞之路,做强做优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文昌市政府党组成员韩亮出席论坛时表示。

  论坛现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从海南现代产业体系大视野分享了对三棵树产业发展的看法和建议。“海南以椰子、橡胶、槟榔为代表的热带农业长期以来存在产业集中度太低、精深加工能力弱、品牌价值较低等问题,面临不少障碍和短板亟待解决。”他建议,把海南热带农业纳入海南现代产业体系,建立热带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除了“三棵树”以外的棕榈、油棕、胡椒、南药等农作物,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利用好体制、区位、政策等优势稳固产业布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刘建兴建议,除了天然的地理优势,海南更应自觉发挥本土人文价值,同时聚焦热带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提升,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建立特色生产基地,以“冬交会”等展销平台赋能品牌发展。

  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王景新认为,“三棵树”关联着海南自贸港农民的增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现代经济体系的建设,是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体系的骨架。为此他提出,应细化自贸港的产业布局。

  “三棵树”产业如何谋划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副院长朱华友提出:一是加强良种苗木的培育;二是加强种植园区的科学管理;三是提升加工业的规模和品质(调优、调精、调高);四是实现“三棵树”产业科技产学研合作互动;五是利用好自贸港开放高地优势,提升产业的国际化程度;六是政府应科学规划中长期的“三棵树”产业。

  对于如何提升海南农业金融服务质效,助力“三棵树”产业发展,交通银行文昌支行副行长陈光吉介绍,截至今年11月末,交通银行海南省分行涉农贷款较年初净增5.81亿元,增幅12%,其中槟榔、橡胶领域贷款余额达6.41亿元。陈光吉表示,未来交通银行海南省分行将持续加大金融资源投入,引导信贷资金精准流向涉农领域。在信贷政策、绿色服务通道、综合化综合融资服务等方面,为海南“三棵树”企业等优质市场主体提供金融服务。

  关于椰子

  椰子是海南热带经济作物重要的“三棵树”之一,海南全省椰子种植面积不足60万亩,占全国的99%,但在全球的占比却不足一成,仅占0.29%。海南省椰子的年产量约为2.5亿个,但国内椰子产业市场年需求量在25-30亿个。

  “椰树集团每年需要消耗椰子2亿到2.2亿个,其中从东南亚各国进口的椰子占比高达90%-95%。”椰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赵波表示,由于国际市场不可控因素,“断粮”“卡脖子”风险不容忽视。“海南必须大力发展椰子种植,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育种实力,将源头环节早日把握在自己手中。”

  椰子种业存在哪些主要问题?“遗传资源总体不足,需要长期坚持引进、收集和创新;生产中急需符合多元化需求的新品种;亟待建立基础研究及综合产业技术体系;繁殖系数较低,导致种苗价格高;种果体积大,休眠期短,难以大批量远距离运输……”针对椰子种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研究员、海南省热带油料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杨耀东分析:“海南本土椰子主要供给了旅游、鲜果市场。而椰子加工业的原材料九成以上都需要依靠进口。”

  椰子加工业面临原材料不足,如何解决“卡脖子”问题?杨耀东认为应该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增加种植面积,调整种植结构;二、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到东南亚国家建立椰子种植基地和初加工工厂,解决国内原料缺乏困局;三、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建立产业技术体系支撑椰子产业发展迫在眉睫。

  关于橡胶

  橡胶作为国家战略物资,海南的种植面积几乎占了全国的“半壁江山”。“目前,海南省在全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地位逐渐减弱,产量和面积在全国占比处于整体下降的趋势,但海南仍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橡胶产区,海南对天然橡胶稳产保供具有比较现实的意义。”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副所长曹建华认为,当下应积极谋划转型,海南可发展天然橡胶的策略,通过创新链整合平台,提升产业的科技支撑水平。同时,可以依托洋浦港在儋州谋划橡胶产业园区,吸引产业链各个环节企业投资兴业。

  曹建华建议:“构建现代的经营体系是推动天然橡胶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之一,完善的市场体系可以提高海南省天然橡胶产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应加快推进交易中心、定价中心、价格指数发布中心建设,推动期货品种开发,加强期货与现货市场合作。”

  “自贸港背景下,海南橡胶遇上了难得一见的历史机遇,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不可否认,价格风险、劳动力短缺、依赖进口、技术进步驱动不足、产量增长缺乏后劲等风险仍在困扰、制约着海南橡胶的高质量发展。”海南大学副校长傅国华在作主旨演讲时,对中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创新发展分享了若干思考。

  他建议,提高对橡胶产业的科技投入,推进机械化和数字化;加快天然橡胶自由贸易,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打造天然橡胶全产业链,创建跨国空间产业链;探索中国天然橡胶需要分类分层次现代化道路;积极推进供给侧、需求侧改革、开放、创新;拓宽产业融资发展,从产品产能输出到产业资本输出;做强期货,增强中国天然橡胶定价话语权;把握“一带一路”机遇,推动海外互利合作。

  关于槟榔

  得天独厚的区位环境优势和自贸港政策优势,为海南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槟榔、椰子、天然橡胶等12大产业被列入海南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农业产业发展布局。论坛现场,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槟榔研究中心主任、海南省棕榈类(槟榔)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吉建邦针对槟榔加工技术及科学研究作了主旨演讲。   

  “受相关因素影响,槟榔产业目前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发展窘境。但我认为只要做好科学研究,槟榔产业还会迎来新发展。”吉建邦表示,槟榔作为近千亿的产业,未来将成为海南来走向“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的特色产业。眼下,只有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才能解决产业痛点和难点问题。

  “在近20年槟榔产业发展中,槟榔种植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化种植,产品销售从区域市场发展到全国市场,完全是市场驱动的结果。为什么我们槟榔产业发展这么快?这主要源于市场需求。”吉建邦认为,消费需求是槟榔产业逐步扩大的主要因素。当前全世界大概6亿到10亿人口食用槟榔,槟榔产业在全国的消费区域,销量最大的三个省,湖南、广东、湖北。

  对于槟榔产业下一步的发展,吉建邦认为,由于槟榔产业的独特性,要把这个产业发展好,首先要全面系统加强槟榔学科的基础研究,通过扎实的理论指导,解决槟榔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其次,建立槟榔学,用现代食品科学理念规范槟榔加工产业;再次,要加强基础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科学问题,开展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支撑产业科学发展。海南种好海南“三棵树”,对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国家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胡小松认为,关于槟榔的科研应以“减害增益”为核心,突破技术,提升工艺,创新产品,才能让槟榔产业可持续发展。此外,还应与国外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合作,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用中国方案解决世界难题。

  “槟榔产业并非是一棍子打死,持续规范产业制度,槟榔产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万宁市槟榔和热作产业局局长刘立云表示,万宁在2011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槟榔之乡”称号,同时被认定为国家槟榔示范基地;2021年11月29日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产业链典型县(海南唯一)。规范槟榔产业发展将能更好地帮助槟榔种植户持续增收。下一步,将致力培育“超级槟榔”,以优质品种推动槟榔产业升级发展。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