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定安—正文 分享
定安基层党员干部巧用“六尺巷”智慧化解大山村邻里纠纷
2022年04月06日 15:23  来源:海南日报

  据海南日报报道丨记者叶媛媛 李佳飞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句出自古代“六尺巷”故事中的诗句,近日被定安县龙门镇大山村村民写到了村舍的墙上。原来,当地党委政府运用“六尺巷”智慧,成功化解了一起土地纠纷。

  在农村,涉及村民利益的土地纠纷,往往难以解决。在大山村,一莫姓村民和一倪姓村民,就曾为一块面积不大的土地权属问题争吵不休。一家认为,这是自家祖宗地;另一家则表示,已经购买了这块地。双方都认为地是自家的,但凡有一家在地里种了东西,很快就会被另一家拔掉。久而久之,这块原本位置不错的土地,竟成了杂草丛生的撂荒地。“为了一块地,邻里间的情分都吵没了!”周边村民看在眼里,无奈又惋惜。

  2021年9月,得知村里将启动人居环境改造,莫、倪两家人又争执起来,互不相让。“如果一直吵下去,只能是造成土地闲置。”大山村党支部书记倪志坚说,当时,有村干部从实际出发,提议把这块长期存在争议的撂荒地交给村集体开发,当作村里的公共用地。

  “刚听到这个建议时,两家人都火冒三丈。一家人质问村干部‘土地的钱谁来赔’。另一家人则态度强硬,拒绝沟通。”一位村民回忆道。

  面对困难,当地党委政府没有放弃,党员干部们两头跑,对两家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这些年你们两家吵来吵去,有谁讨到了好处?地没讨回来,身边的朋友反而越来越少”“如果邻里间一直吵架,又如何教导孩子相互谦让”……一次不行,就多次上门,干部们不厌其烦地劝说,让原本争得面红耳赤的两家人,开始有些动摇。

  “村里环境变好了,享福的还不是咱自己吗”“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呀”……听闻干部们的话,村民们也纷纷劝导。在大家的共同调解下,两家人终于想通了:“这块地利用好了,大家都能受益!”

  随后,这块地被改造成小公园,并配套建设了公共停车场,成为村民游客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看到变美的村庄,越来越多村民开始主动舍让,为村集体腾挪出公共绿地:榕树大观、十姓公园、红星广场、七彩乐园……一块块绿地小公园,把整个村子点缀得温馨而精致。

  “古有‘六尺巷’,今有‘六分地’。学习古人的智慧,大家各让三尺,问题就圆满解决了。它启示我们,在乡村治理中,党员干部不仅要勇挑重担,开拓创新;还要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龙门镇党委书记苏汝成感慨道。

  不妨多一点乡村“智”理

  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变身景色宜人的广场;延续多年的纠纷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这样的喜人变化,就发生在定安县龙门镇大山村,让人不由心生感慨。

  众所周知,土地纷争是基层治理中的棘手问题,不少地方因为土地纷争导致人际关系恶化的例子时有发生。大山村莫、倪两家的争议地块也曾是个“死结”。基层党员干部迎难而上,一次次登门拜访、耐心劝解,终于让双方放下争议,“让出”地块,共建公园绿地。多方共赢的局面很快产生良性互动,村民们展开“让地行动”,村里广场、乐园随处可见,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好去处。如此一来,大山村不仅村容村貌得到改观,乡风乡情也得到滋养。一出“让地”,让出了一片文明乡风新天地。

  大山村“让地”一事,给了我们启示。在基层治理中,一些问题多年悬而未决,既影响治理效能,也有损基层党委政府公信力。当地党员干部面对土地纷争这个“老大难”问题,没有因循旧制、放任不管,而是坚持沟通、独辟蹊径、寻求突破,体现出维护村民利益、坚持换位思考的可贵之处,以及创新治理方法的勇气和智慧。

  可见,乡村治理要有“治”的本领,更要有“智”的突破。面对错综复杂的基层矛盾,党员干部要增强解决问题的紧迫感,勇挑重担子,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同时要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从而助推基层治理整体提质,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善治的新篇章。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