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频—正文 分享
【东西问】杨远柱:袁老周年祭,世界粮食安全吗?
2022年05月23日 11: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为水稻大幅增产开辟了新途径。隆平高科副总裁、水稻首席专家杨远柱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表示,从1979年首次走出国门起,中国杂交水稻已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对世界粮食安全和良种技术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大家好!欢迎收看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我是中新社记者关紫文。“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与梦想。自1979年首次走出国门以来,中国的杂交水稻已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研究和推广,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将对话隆平高科副总裁、水稻首席专家杨远柱,请他为我们解读“东方魔稻”如何为世界粮食安全献“粮”策。

  杨总,您好!

  杨远柱:您好!

  中新社记者:刚刚我们有说到,这个中国的杂交水稻是已经在全球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研究和推广,那您能来跟我们介绍一下具体在海外的应用情况是怎样的吗?

  杨远柱:自上世纪70年代中国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并大面积推广以来,中国政府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对世界主要种稻国开展了一系列杂交水稻技术援助。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措施。

  目前,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至少在全球40多个国家开展试验示范,其中有10多个国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年种植面积超过600万公顷,一般产量比当地常规稻每公顷提高2吨。

  美国是最早引进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国家。1979年,美国圆环种子公司从中国引进3个杂交水稻品种进行试种,单产较美国的当地品种要增产165%至180%,被美国人惊呼为“东方魔稻”。次年,美国与中国签订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转让协议,中国派出了专家到美国进行杂交水稻技术的指导,很快获得成功。现在,美国杂交水稻种植比例近60%,也就是说年种植面积约60万公顷;越南是最早直接应用中国杂交水稻的国家,最多时年种植面积超70万公顷;巴基斯坦是杂交水稻发展最快的南亚国家,目前年种植面积超60万公顷,占巴基斯坦水稻种植总面积的20%以上;1980年,印度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目前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330万公顷,是除中国之外种植杂交水稻面积最大的国家。

  中新社记者:那么咱们中国的杂交水稻“走出去”一共是分为了哪些阶段?

  杨远柱: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那么第一个阶段就是2007年以前,主要是“产品走出去”,就是我们的杂交水稻品种直接作为种子贸易出口,直接销到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的种子公司;那么第二个阶段是“杂交水稻研究的本地化”阶段,中国种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海外设立杂交水稻研发中心,也就是育种站,面向目标国开展“本地化”的杂交水稻育种,培育出真正适合目标国推广的杂交水稻品种;那么第三个就是刚刚起步的中国种业“对外投资”阶段,中国种企与国外种企成立合资公司,加快海外杂交水稻的本地化制种、加快杂交水稻的产业化步伐。

  中新社记者:那么这个杂交水稻在海外的推广面临一些怎样的问题?中国有作哪些尝试和努力吗?

  杨远柱:个人认为主要有下面几个问题、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的杂交水稻对南亚、东南亚等热带地区的一些细菌性病害以及稻飞虱抗性弱,直接出口到这些国家,那么在旱季的话还能够勉强种植,那么到了雨季种植的风险比较大,而且我们中国杂交水稻在南亚生育期比当地主栽品种约短30天左右,产量优势很难发挥;第二个就是过去中国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大多数都属于高肥高产品种,肥料利用率比较低。而东南亚、南亚以及非洲这些国家他们的稻田土壤比较瘠薄、施肥水平低,所以我们杂交稻的这个增产潜力难以发挥;第三个就是中国杂交水稻品种大多数直链淀粉含量偏低,米饭的黏性比较重,不适宜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这些习惯手抓饭的国家。

  第二个方面就是中国种企总体实力不强。研发投入低、缺乏国际化研究人才,大多数种企没有“本地化”研发的支撑,仍停留在初期的种子贸易阶段。那么由于国内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成本逐年上涨,种子出口的利润越来越低,单靠种子贸易出口的公司难以可持续发展。

  那么再一个就是东南亚、南亚、非洲等不发达国家科学种田水平比较落后,不能做到良种良法,给我们的杂交水稻推广也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那么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作出了主要对应的措施:

  一是我们确立杂交水稻走出去“研发先行”战略。中国种企和科研院所陆续在目标国建立杂交水稻研发中心,也就称为育种站,有针对性地开展杂交水稻“本地化”育种,重点解决品种的抗病虫、抗倒、耐低肥等等性状的改良,从根本上解决杂交水稻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如隆平高科,我们2007年开始在菲律宾、巴基斯坦和印度以及越南,设立海外杂交水稻研发中心,在海南我们是建立了一个三亚海外杂交水稻研发中心,统筹管理我们海外杂交水稻育种站。截至2021年,我们隆平高科在海外审定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已经达到31个,2021年我们在海外杂交水稻种子销量超6800吨,销售产品100%为本地自主研发的成果;中国水稻所目前在印尼、巴基斯坦也设立了杂交水稻研发中心,目前也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那么第二个我们的措施是在目标国成立杂交水稻产业化公司,逐步实现生产本地化,大幅降低种子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那么第三是强化杂交水稻国际培训。中国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科技部都设立了杂交水稻国际培训项目。隆平高科是商务部授予的首个“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援外培训基地”,目前已经举办了100多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100多个国家培训近万名农业官员、农技专家,为杂交水稻“走出去”奠定了很好的人才基础。

  中新社记者:有业内人士说到,咱们的杂交稻是中国最成功的利用国外种质资源的典范,应该如何来理解这样一种说法?种质资源国际合作对于确保世界粮食安全有怎样重要的意义?

  杨远柱: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物质基础,突破性新品种的育成,取决于育种家对优良种质资源的发现与利用。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主要得益于“野败”细胞质不育种质的发现,和东南亚国家或地区恢复系种质的有效利用。

  种质资源具有区域进化特性,特异性种质是一个地区生物和非生物逆境长期胁迫进化的结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很难拥有所有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种质资源。中国的杂交水稻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目前拥有世界最优秀的杂交水稻种质资源,这些种质如果与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优良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对加快海外杂交水稻品种培育,无疑会起到巨大促进作用。所以说,种质资源国际合作对于促进优异种质资源的交流、优异基因的挖掘和遗传改良,加快突破性品种的培育,确保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新社记者:杨总,在您看来,中国杂交水稻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现在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中国杂交水稻应该如何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展现更大的作为?

  杨远柱: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利用水稻杂种优势来大幅提高水稻单产,解决十几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是袁隆平院士开展杂交水稻研究的初心与使命;第二是中国拥有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一大批优秀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他们脚踏实地躬耕田野,致力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有了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和成功;第三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杂交水稻研究开展了全国性的大协作、大会战,集中全国的优势力量,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与大面积应用,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对美国人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疑问的最好回答。“中国饭碗装中国粮,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这是中国领导人和全体人民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和最大贡献。处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面对“一带一路”倡议给杂交水稻国际化带来的新机遇,我们更有责任和担当让杂交水稻承担更大的时代使命,为实现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努力奋斗,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贡献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中新社记者:非常感谢杨总来到我们中新社的东西问专访,谢谢您。

  杨远柱:谢谢。

  记者 傅煜 徐志雄 关紫文 长沙报道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