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撂荒地 激发新动力
2022年05月24日 08:30 来源:海南日报

  ■ 魏燕

  土地撂荒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拦路虎”,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老大难”。文昌文南村、罗豆居,海口墨桥村等地积极探索耕地复耕复种,用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方式盘活了撂荒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取得了良好收益,也为海南盘活撂荒地、唤醒“沉睡的财富”提供了借鉴。

  在生产条件上做文章,通过规模化生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大力发展,传统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已经难以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不少农民“晴天一身汗,雨天两脚泥”,但“种地一年还不如打工一月”,种地的积极性不高,大片土地撂荒。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打破分散经营模式,加快集约化生产步伐,进一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例如,文昌文南村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将村民手中的“巴掌地”整合成“规模田”,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改善了土地耕作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撂荒的土地也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在生产主体上做文章,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生产效益。耕地复耕,关键是人。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将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引进农村,进一步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激发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例如,文南村利用扶贫资金打造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以前撂荒的地也有人耕种了;罗豆居探索发展特色种植业,在改良复耕的撂荒地上种起了紫贝赤稻,村民既可以获得出租土地的租金,又能赚到务工工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墨桥村将撂荒地开发为生态大米种植基地,对不同特色的稻米进行精细化加工,进一步升级了水稻的产业链,生产效率和效益大为提升,农民收入也水涨船高。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让更多撂荒地重现生机。近年来,海南出台多种政策,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大量撂荒地复耕复垦。但也要看到,海南不少农村地区耕地零散,水利等设施欠缺,推动复耕难度较大。要让更多撂荒地重现生机,还需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耕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平整土地、配套沟渠、修建机耕道路等,将这些撂荒田改造成农民愿意耕种的常用田。同时,还应继续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作用,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大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力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再次强调了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的重要意义。长远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惟有进一步提高认识,积极探索,从种苗研发、田间管理,到产业链延伸、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发力,多措并举整治撂荒地,才能激活乡村振兴新动力,真正唤醒“沉睡的财富”,把撂荒地打造成海南农业的“聚宝盆”。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