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畅销400万册后 蔡崇达首部长篇小说出版
2022年10月28日 09:38 来源:扬子晚报

  8年前,散文集《皮囊》火了,上市短短9天,试卖本销售一空。“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蔡崇达在书中写下的这句话,刷屏了许多人的朋友圈。近日,其携新作《命运》回归,这次他选了一个更大的命题,连身边的朋友乍一听都不确定地问他:“你怎么敢?”

  记者采访时,也提到了类似的问题。他没有直接作答,反而绕了个圈,先行表示:“我是一个受写作和文学恩惠的人。”小时候性格孤僻,“孤僻”到自己都无法理解自己,“但作家的写作会击中我,帮我表达自己。”蔡崇达说,这是他所理解的写作的终极意义,8年来,无论是读者还是出版方,很多人催他出书,“但我觉得文学必须要直面根本的问题,才能起作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故事里的阿太是他的阿太

  很多人知道畅销书《皮囊》,很多人不知道它的作者蔡崇达是作家。《皮囊》之前,他藏在一堆新闻特稿背后,身份标签是媒体人。正是由于这段经历,有人评价说,蔡崇达的文学属于“真相派”,无休止地迫近真相,从而打动人心。

  《命运》是蔡崇达转型作家后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主人公是阿太,闽南人口中的曾祖母。阿太在《皮囊》里出现过,还占据着重要位置,那句走红网络的书摘“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就是她所说。

  蔡崇达说,他想在这本书中描绘出“命运”奔流的样子,99岁的阿太成为他观察命运的最佳支点——只有站在生命的终点回望,才能看清它流经了哪些山谷,经历了哪些坎坷,又发出怎样的声响。

  开篇重改27遍

  《命运》写完,蔡崇达生了一场病,全身的免疫系统发炎,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下不了床。这与他“不健康”的写作习惯脱不了关系——总在夜间动笔,熬到凌晨四五点更是常态。他想过纠正,但是改变不了几天,又恢复到以前,可能连续几个白天,灵感一直缺位,“到某个晚上,脑袋中长出那句话的样子。”这个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从床上爬起来。

  家人、朋友都知道,蔡崇达一旦进入写作状态,基本不愿意见人,不愿意说话。就连读小学的女儿都注意到爸爸的“异常”,“前几天他们老师布置作文写‘我的爸爸’,她说‘我的爸爸像一只熊,整天瘫在那发呆,每次工作就像进入了冬眠状态’。”

  《命运》开篇,他酝酿了3年,改写了27遍,每遍万字左右,“这本16万字的小说,其实我写了20多万字的开头。”每一个章节都在重复地修改。写完放置一个月,再挑刺,再修改,“现在看起来还是会有一些可以商榷的点,但它起码是真诚的。”

  写作路上没有“天才”

  蔡崇达身上有许多关于“天才”的传说,大学还没毕业,破格成为泉州当地媒体的深度报道主笔;毕业3年,多篇新闻特稿夺得媒体奖项……

  但是对于“天才”的称号,蔡崇达直白地告诉记者,他已经感到“不舒服”。“因为我不相信世界上真有天才。”他更想把这叫做天职,背后是一个个愿意为热爱燃烧生命的人。

  比如说他专注于写作,直到今天都不会开车,不会修电脑。他几乎把所有的心思花费在创作上,“有时候会被人觉得怪癖、高傲,不是的,我只是活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做媒体的十一年,蔡崇达写了二百六十七万字的报道。他最爱讲“错的不是感受本身”。有的写作者发现素材后,一旦找不到逻辑去框住它们,就选择置之不理,或者假装看不见,“可感受并不是绊脚石,它应该推着你往前走。”

  无论是媒体人,还是作家,蔡崇达都做好了“认真”“突破”的准备,“不知道能爬多高、走多远,但我很开心的是,起码在爬内心笃定的山。”

  来源:《扬子晚报》2022年10月27日 版次:B02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