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频—正文 分享
【东西问】何毓灵:殷墟何以影响东西考古学史?
2022年11月02日 09: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解说】1928年始,考古人以甲骨为线索,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挖起铲铲黄土,揭开了一个3000多年前璀璨的王朝——殷商王朝。自此,殷墟考古发掘几未中断,宫殿、王陵、甲骨文、青铜器等的惊世发现,确认殷墟就是商王盘庚迁殷后的都城,商代历史由此成为信史,中国的信史也因此向前推进了近千年。

  【解说】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阐释如何通过殷墟考古探寻中华文明的根脉。

  【解说】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大概持续了250余年,经历了8代12王。殷墟占地面积约36平方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贵族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区等,同时期的人口大概在14万。殷墟考古对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史有何影响?

  【同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 何毓灵

  殷墟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有什么样的贡献?其实这三点应该是比较核心的,就是摇篮的作用,人才培养的一个基地,再一个在当时的情况下有力地反击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解说】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也处于摸索阶段。如何把西方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运用到中国考古实践之中,并进一步中国化,这是以李济、梁思永、吴金鼎等中国考古学家们当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同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 何毓灵

  从西方学习考古学或者人类学回来的,他们首先是把殷墟作为了中国考古学的主战场,他们学到了以后,能不能解决中国考古学的问题,这些都要在殷墟加以解决。

  【解说】1928年,甲骨学家、古史学家董作宾居首开殷墟发掘之功,虽关注到与甲骨伴出的其它遗物,甲骨是首要目标,发掘方法不得要领;1929年,李济加入殷墟考古发掘,虽有人类学背景,也未能严格采用地层学方法,但李济充分认识到了解地层堆积而不是专挖东西的重要性;1931年,梁思永来后,又把地层学往前进行了推进。

  【同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 何毓灵

  梁思永参加殷墟发掘的时候,在后冈区域按照地层学进行发掘,他发现我们原来认为的,发现的彩陶在后冈(遗址地层)堆积是最底下的一层,然后中间的这一层是啥?在山东龙山城子崖(遗址)发掘的磨光黑陶,再往上一层是我们殷墟为代表的灰陶,所以彩陶、黑陶和灰陶这个连续叠压的地层关系找到了。

  【解说】后冈遗址的发掘,也就是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后冈三叠层”,即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文化层由下而上的三层堆积,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的历史从史前到历史时期,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有力反击了“中国文化西来说”。

  【同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 何毓灵

  我们还是认为中华文化是原生的,这样一个问题就在殷墟就给解决了,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对于当时文化学者的心理来说,是一个重塑自信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解说】同时,殷墟对世界考古学史也有深远影响。早期在殷墟考古发掘中,出现的王陵、宫殿以及跟甲骨文同时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很快引起西方学者高度关注。1932年,因殷墟发掘的重要价值,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获得有“汉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法国儒莲奖。

  【同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 何毓灵

  在1935年的时候,我们殷墟的文物也和故宫文物一起到英国去展览,在这个时候逐渐中国的考古学,以殷墟为首的中国考古学走入融入到世界考古学行列之中。

  【解说】自此,殷墟与世界考古学的互动与交流逐渐频繁起来,从初期的参观,到交流学习,再到开展一些前沿的国际科研工作合作。2006年,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殷墟价值得到世界认可。殷墟迄今已出土了16万多片甲骨,释读1500字多字,由它演变出来的汉字,迄今仍在为中国人使用。是活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传承至今的载体,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基因与纽带。

  记者 李超庆 阚力 河南安阳报道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