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叫声识别个体 最濒危灵长类物种海南长臂猿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2年12月01日 11:52 来源:中新网海南

  中新网海南新闻12月1日电 网络新媒体美国侨报网采用中新社海南分社稿件,题目:利用叫声识别个体 最濒危灵长类物种海南长臂猿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新社海口10月25日电 (记者 王晓斌)24日至25日,2022年“国际长臂猿日”暨热带雨林保护国际研讨会在海南海口举行。记者从研讨会获悉,利用声学监测、粪便收集分析等手段,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的个体可以得到有效识别,取食喜好和习惯也被观察记录。整体上,海南长臂猿数量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中国共有六种长臂猿,其中海南长臂猿是中国特有种,也是海南特有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世界上目前最濒危的灵长类物种。经过多年的努力,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2群7—9只增加到2022年4月的5群36只,它们都生活在海南昌江的霸王岭热带雨林中。

  如何进行个体识别是种群精准监测、开展深入研究的关键。海南长臂猿没有斑纹,通过影像难以个体识别。据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范朋飞介绍,长臂猿具有清晨鸣叫的习性,在昌江霸王岭,科研人员部署了多个具有联网功能的声学监测设备,基于无线网络实时收集声音数据。

  “当保留1000个声音特征时,我们识别准确率达到96.9%。在加入新的未知个体后,我们的识别准确率依然达到83%。”范朋飞介绍说,个体识别方面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团队在2021年9月正式开始行为数据采集,截至2022年6月,记录到海南长臂猿B群、C群数以万计的行为数据。通过对一万余条取食行为记录的分析,笔管榕、黄叶树、白颜树等乔木,是海南长臂猿的最常光顾“餐厅”。

  “海南长臂猿的食源植物非常丰富,它们取食116种植物的152种食物。”范朋飞说,据2022年6月前收集的粪便等数据,海南长臂猿B群和C群取食的食物种类有明显差异,多种食源中,两个群体的主要取食植物仅有6种相同。此外,两个群体的食性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其中,12月和1月海南长臂猿栖息地里果实匮乏,两个群都取食大量未成熟果实、叶和芽等。

  “通过近两年的研究,我们在海南长臂猿活动的节律、栖息地的选择、食性以及鸣声的特征方面都取得了大量基础数据。这为后续开展保护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础资料。”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汪继超介绍说,目前海南长臂猿的相关信息仍短缺。研究者将在尽量减少对长臂猿人工干扰的情况下,持续深入开展基础生态学研究,进一步掌握其繁殖的变化,分群过程中新家族形成的机制,分群的路径等。

  海南长臂猿是海南热带雨林的旗舰物种,它的繁衍生息反映了当地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汪继超表示,海南长臂猿个体数量的增加,对于该物种的繁衍生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研人员在追求这个目标的同时,希望通过对海南长臂猿的关注和保护,加强对整个热带雨林的保护,使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能够持续、平稳。(完)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