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
天涯区抱前村:唱黎歌、跳黎舞、制黎陶……美丽乡村开出传统文化之花
2022年12月21日 17:43  来源:三亚新闻网

在抱前村村委会,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认真制作黎陶。 记者 刘琪成 摄

  黎寨抱前村位于三亚市天涯区北部山区,全村共11个村小组,人口总户数492户,总人数2303人,村域范围610.28公顷。黎寨最大的特色莫过于黎族文化,如:黎族钱铃双刀棍棒舞、黎陶和黎歌等。近年来,抱前村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培训活动,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因着对黎族文化的喜爱,2017年,抱前村村民符浩回到了村委会综合办负责本土文化的弘扬工作。这位返乡大学生告诉记者,目前村里已陆续开展黎族舞蹈、黎族土陶、黎歌等多项培训活动,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更多本土文化内涵。

  “村里没有专门的表演团队,人人都可以是传承者。每逢节假日,村委会都会邀请专业老师开展公益培训课,村民大多会自发前来参加,有大活动的时候,村民还会上台表演。”符浩说,平日里,他也用手机录制村民表演的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后引来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和点赞。

  在抱前村,还有海南黎族古老的舞蹈黎族钱铃双刀棍棒舞在传承着。该舞蹈以维护团结友爱为主题,有“追舞”“斗舞”“劝舞”和“舞”4个情节,没有音乐伴奏。表演者依着钱铃棍摇动、敲击声响的节拍舞蹈,其承载的是黎族人民的思想观念、精神价值和宗教信仰。

  村民们日常的“大舞台”“培训班”就在抱前村委会,在村委会二楼摆放着村里的孩子在老师指导下制作的黎陶。符浩介绍,黎族原始制陶技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它的延续是一种历史文化奇迹。陶器选用粘土为主要原料,加工成坯料,使用泥浆将底部和泥条进行衔接处理……手工塑制器物成形。再用贝壳、竹片等工具加固、抛光,完全自然干燥后,才能点火进行露天堆烧烧陶。这陶器,凝结的是黎族先民的聪明与智慧;这手艺,他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黎族民歌(以下简称“黎歌”)是一朵绚丽的艺术之花。2008年,黎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歌以其内容丰富的歌词配以形式多样的曲调,有优美抒情的,也有激昂高亢的,它反映了黎族人民淳朴、乐观、耿直和刚毅的性格。从古到今,一代代黎族人的心灵深受黎歌滋养,他们也将保护与传承黎歌视为己任。榆红小学的数学老师、45岁的符天志便是其中一员。“出生时,听摇篮曲;孩童时,听儿歌;青年时,唱情歌;中年时,唱待客歌;去世时,奏哀乐……可以说,音乐贯穿黎族人的一生。”说起文艺创作,他侃侃而谈。符天志是抱前村土生土长的黎族人,儿时的记忆满是父辈及村民传唱的黎歌。

  从学着唱,到自己试着谱曲作词,再到从海南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后开始创作,几十年来,符天志与黎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过去二三十年,受流行音乐的影响,黎歌出现了断层。老一辈人唱的越来越少,而年轻人又不愿意接手。他认为,自己有义务也有能力把黎歌传承下去。作为一名老师,符天志结合自身多年黎歌演唱和教学经验,深入浅出地为抱前村村民讲授黎歌发声等技巧。

  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唱与作,不断向身边的人讲述黎歌文化。他还带着年轻人到各地去演出、参加比赛,大家因此收获了不少荣誉,因唱黎歌而产生的自豪感逐渐显现。不少年轻人的想法在参与传唱的过程中发生了转变,开始觉得这是一门时尚的爱好,也开始向身边朋友“唱”起了黎歌。

  粗略统计,符天志创作的歌曲已有七八十首。他所创作的每首歌都充满了对海南这片土地的热爱。如今,在乡村大舞台,悦耳的黎歌“召唤”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通过让黎歌走进校园、社区、村庄等方式,让黎歌走出大山,让更多人了解黎歌、喜欢黎歌,也让黎族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以前黎族话都讲不好的村民现在会唱很多黎歌,周边村子举办文艺活动还会邀请他们去演出,也有一笔小收入。抱前村村民纷纷表示,学习黎歌,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还提振了精神风貌,带动了村民致富。

  下一步,抱前村将把黎族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作为亮点进行推广,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刘盈盈 实习生 任美儒)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