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崖州区:种下一亩猪肚菇 一年多收十万元
2023年04月01日 10:09 来源:海南日报

  记者 黄媛艳

  “第一茬猪肚菇除了部分散卖外,还有收购商以每斤25元的价格采收。在上个星期,我们还以每斤10元的价格卖了秀珍菇,供不应求。”3月31日,三亚市崖州区城东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纪卫给海南日报记者报喜。

  城东村是传统的农业种植村,以前大部分村民以种植冬季瓜菜为主,产业单一、抗风险性弱。这种情况在2021年有了改观。当年,崖州区“博士村长”熊国如团队进村,带来了食用菌种植项目,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带来新“钱”景。

  城东村村民黄河进扭开大棚内的雾化系统开关,水雾瞬间弥漫开来,仿佛给猪肚菇披上一层薄纱。走进大棚,黄河进仔细查看棚内5个温湿仪的数据,向记者解释道:“必须保证25摄氏度左右的温度和80%左右的湿度才能出好菇。”

  “我现在既是豆农也是菇农。”黄河进笑着介绍自己的“新身份”。家中13亩豆角是传统产业,此外,每月管理菇棚还有6000元工资。他学到技术后夏季在自己家也种一茬蘑菇,再赚一笔。

  “我们筛选出几个适合在三亚种植的耐高温型品种,例如猪肚菇一年可种植三季,一季可采收两至三茬,一亩利润至少有10万元。猪肚菇保鲜时间长,且目前国内产量不大,夏季出菇对解决食用菌生产淡季、调节市场供应和促进当地百姓夏季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熊国如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他透露,该团队依托研究所创建的食用菌生态循环模式和食用菌科研成果,因地制宜在城东村开展食用菌试种。

  看到家门口试种的秀珍菇、猪肚菇产量高、效益好、见效快,陈纪卫动心了,“我们看好这个项目,今年村里将用好‘博士村长’资源,扩大种植规模,把‘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产业争资源’的食用菌项目发展起来。”

  探索在崖州区发展食用菌项目,熊国如心里还有一笔环保账。“海南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每年果树修剪的废弃枝丫和冬季瓜菜、水稻的废弃藤蔓、秸秆等,都可以变废为宝,作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和原料,有效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生态影响,以及秸秆清运压力。而菌包内残渣可作为肥料归田,是改良土壤的有机肥。”熊国如说。

  “崖州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农业是区里的支柱产业,理应在农业上争取呈现亮点。区里将策划实施秸秆回收利用和畜禽粪污收集处理有机肥料加工项目,力争既解决环境污染治理难题,又增加百姓收入。”崖州区委书记樊木表示。

  顺着黑色地膜铺就的小道,黄河进犹如看护自家孩子般,弯着腰一行行仔细巡检长势喜人的猪肚菇,小心翼翼地将一株株达到采收标准的蘑菇及时采摘。(本报三亚3月31日电)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