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击鼓说唱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寻味中华 | 文博】东汉说唱俑“复活”:传递千余年的喜乐
中新社北京5月30日电 题:东汉说唱俑“复活”:传递千余年的喜乐
中新社记者 应妮
中国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说唱”了?
1957年出土于四川成都的东汉击鼓说唱俑,直腰、跷脚、举槌,滑稽的表情堆叠出满脸褶子,笑意几乎要从中漾出来,仿佛下一秒人们就会听到哄堂大笑。
这尊东汉击鼓说唱俑展现的,正是约2000年前俳优表演说唱的样子。如今,这尊代表着中华文化最早说唱形式、折射出曲艺和戏曲最初形态的明星文物,就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
近日,由国博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共同出品的首部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令东汉击鼓说唱俑穿越千年,“活”在了今天的舞台上。
“当我走到击鼓说唱俑面前时,立刻被它生动的形象所吸引了。”该剧导演、中国传媒大学表演系副主任杨扬说,它笑容生动,好像自身就带着满满的故事跨越了千年;它是国博的大明星,也因为登上中学历史课本而广为人知、自带流量,在这种实力与流量并存的情况下,大家当即就决定把击鼓说唱俑作为首个“活化”的国宝。
东汉击鼓说唱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据资料记载,东汉晚期至蜀汉,是四川地区陶塑艺术发展的高峰期,俑像多为“模制”,入窑烧制后,在表面涂敷白粉,并加彩墨勾绘。这尊击鼓说唱俑原本亦有彩绘,出土时已剥落。而与别地墓葬随葬品多车马、侍卫等不同,在四川发掘的多个墓藏中,如击鼓说唱俑这般专职于“娱乐”的俑像居多。
汉代的俳优通常边击鼓边歌唱,插科打诨,烘托气氛,亦擅歌舞杂耍。据国博专著记载,俳优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出现,秦汉时尤为盛行。
国博馆藏的一块同样出土于四川成都的东汉“观伎画像砖”就生动刻画了富豪家宴上的百戏表演:跳丸、舞剑、弄瓶,手持长巾的女伎回首翘袖挥巾,乐伎持槌欲击……神态诙谐,浪漫夸张,场面热烈。在舞台剧《盛世欢歌》中,汉代盘鼓舞、角抵戏、乐府古辞《妇病行》等均有体现。
舞台剧《盛世欢歌》 (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娱乐开怀之外,俳优表演的故事情节亦常引人思考。史学家司马迁就对俳优有很高的评价,他在《史记》中专辟《滑稽列传》记录了齐国淳于髡、楚国优孟和秦朝优旃一类滑稽人物的事迹,并赞其“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盛世欢歌》正是抓住了说唱俑最鲜明的特色——有趣喜乐,无论个人经历如何起伏,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把快乐带给观众。在剧中,从眼花缭乱的市井百戏,到正襟危坐的朝堂激辩,只见诙谐幽默又智慧乐观的俳优时而高昂唱调,时而幽默对白。传统杂耍、说唱、戏曲艺术与现代话剧、歌剧、舞蹈等艺术的融合,引来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和笑声。
舞台剧《盛世欢歌》 (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让文物活起来、历史活起来、文化活起来,用舞台形象让观众更多了解馆藏精品文物,了解中华文明。”据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杨帆介绍,该馆近年着力推动馆藏文物活化工程,通过跨界融合开发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经打磨后,有望成为国博的驻场剧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