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记者刘婧姝 特约记者符文倩
近日,昌江海螺华盛水泥年产2亿条包装袋项目工地上太阳晒得人睁不开眼,室内厂房的机械却在不停转动生产新型包装袋。
“水冷空调选型,方案验定,跟踪高压线路施工进度……”昌江海螺华盛水泥年产2亿条包装袋项目项目主管邵浪在笔记本上写上当日的工作计划,项目已经进入试生产阶段。天气高温,工程还在收尾,下一步两栋钢构厂房需要安装水冷空调、全厂总图工程收尾,生活建筑暖通、水电及装修督办等工作亟待处理。他需要紧盯每一个环节。
邵浪(右)在进行混泥土试块检测。受访者供图
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打开它就能看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还有心路历程。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前这位年轻小伙保持着每日一记,每日必记的习惯。
2017年,毕业于安徽蚌埠学院机械制造专业的他原本可以留在家门口的企业工作,却在经历了在贵州4年的异地工作后毅然选择海南。
“不想太安稳,那样没有挑战。”邵浪说。
2021年8月24日,接到通知的当天上午他还在芜湖出差,下午立马飞回贵州收拾背包,第二天一早飞往海南投身项目地质勘探。
那天,他在笔记本上记下:“愿前程似锦,不负韶华,未来可期。”
“我此前从没来过海南,但对海南自贸港的建设非常感兴趣。”邵浪说,海南在生产新型水泥包装袋方面是一片空白,如果能把这么一个项目建起来会很有成就感。
项目规划建设2座厂房、1座智能库、2栋宿舍楼、1栋综合楼及其他辅助设备。这对于跨专业的邵浪来说“隔行如隔山”。项目落地流程、尤其项目前期的用地规划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权证办理,让这位外来人员摸不着头脑。“对海南的政策不了解,办理流程不清楚,特别迷茫。”
就在苦于如何快速找到有效的项目建设渠道时,他了解到项目属于昌江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管委会所管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前往咨询。
“管委会了解情况后,派了两名工作人员专门跟踪项目,帮忙理顺政策,又手把手教我办理。”邵浪说。
眼看着各项资料准备就绪,又遇到了卡脖子问题。
“按照新的建筑设计规划要求,室外高差大于9米的建筑需要加装电梯,这个细节在做方案时忽视了。”邵浪解释,可办证时间近在眼前。
“如果按照新策,现有的方案要推翻重来。”时间紧,任务急,这时管委会提供相关资料,加班查阅文献。“最后在新规执行前,配合设计院编制出了新的规划设计方案并通过专家会审。”
2022年10月28日,邵浪在笔记本上记下,“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上午完善材料,下午办理。”
“要不是政府的‘保姆式’服务,很难在一个月内拿到‘三证一书’。”邵浪感慨。
今年5月初,离公司总部定的投产时间越来越近,项目建设到了设备调试的关键阶段,此前使用的临时施工电源,负载不足,仅仅能满足施工要求,无法满足正常的生产需要。
“昌江供电局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当天就召开专题会并成立专项攻坚工作组,督促物资(电缆)的生产进度,并安排工作人员将外电接入至指定的接入点。”邵浪说,5月8日当天,工作人员冒着高温酷暑,将3天的工作量压缩至1天完成,加班到晚上9时,为项目建设送来了急需的动力用电。
5月15日,邵浪又用笔记下:“厂房的第一条生产线已经投入试运营,1分钟可生产100条水泥包装袋,今年第4季度,8条生产线将全部投入生产。”这一天对他和公司都意义非凡。
“生产的新型包装袋能解决过去传统包装袋冒灰的问题。项目投产后五分之三的产品出口至东南亚国家,满产后至少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5亿余元,带动周边200余人就业。”邵浪对项目在海南发展未来充满信心。
昌江海螺华盛水泥年产2亿条包装袋项目试生产。海南日报记者刘婧姝 摄
海螺华盛水泥的自贸港故事还在延续,还有越来越多的像邵浪一样的年轻人加入海南自贸港建设。
“我爸说如果我今年春节不带个女朋友,就不要回老家了。我告诉他‘工作’就是我的女朋友。”项目竣工在即,邵浪无时无刻不充满激情。上午时分,太阳便开始炙烤大地,他戴上安全帽,揣着笔记本又往工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