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晶晶 符贺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近年来,文昌市公坡镇积极整合当地撂荒地,找准产业振兴的着力点,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在做优做大“一产”基础上向“二产三产”拓产,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5月30日,记者来到文昌市公坡镇海盛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育秧厂,看到工人们正在为稻苗浇水,一株株稻苗郁郁葱葱、长势良好。据介绍,2022年以来,在文昌市撂荒地“非粮化”复耕的大政策下,文昌市公坡镇政府整治全镇2000亩撂荒地,引进文昌海盛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公坡香米”生态水稻种植项目。今年5月,“公坡香米”生态水稻迎来首次收割,亩产超过800斤,每亩稻谷收益可达2000元。目前,“公坡香米”正在进行晚稻香米的育秧工作。
从育秧厂出发,记者又来到了公坡镇水稻加工厂、烘干厂的建设现场。虽然天气炎热,但在工程现场,工人们仍然在紧张施工。记者了解到,过去,公坡镇的水稻收割完成后,必须要送往异地的加工厂进行烘干加工。由于路途遥远,水稻不能在收割后的第一时间进行烘干加工,导致稻米损耗严重、品质下降,同时还面临厂家临时加价等问题,对“公坡香米”品牌打造造成一定影响。为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公坡镇结合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积极协调配套建设粮食加工厂、烘干厂,从育种、育秧、播种、收割到烘干加工,实现了全产业链生产保障,从而为打响“公坡香米”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公坡镇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全力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公坡香米”生态水稻由文昌海盛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育种繁育,该公司与文昌航天超算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以及中国联通共同建立了超算数字农业平台,利用文昌一二三号卫星遥感数据,通过物联网感知系统,将2000亩水稻种植基地全部建成数字农业示范区。
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当地的水稻生产全过程现已基本实现生态信息感知、定量决策、精准投入和智能作业,达到节约成本增加产量的目标,真正做到将数字农业应用到机械插秧、智能化管理无人机施肥喷药、数字化巡田、机械化收割、智能化烘干等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构建了“天、地、空、人、农机”五位一体的数据采集体系。
原标题:
文昌市公坡镇:完善水稻产业链条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