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
三亚传承民族技艺 非遗绽放迷人光彩
2023年07月19日 17:59 来源:三亚新闻网

7月18日,黎锦非遗传承人黄丽琼在位于三亚市群艺馆的工作室,用传统方法编织黎锦。 记者 李学仕 摄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三亚市各族人民创造和传承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海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和研究三亚社会的历史发展及民风习俗的演变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年来,三亚积极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探索非遗创新保护传承新方式,让非遗回归生活,让这片热土浸润“非遗”文化,绽放文明之花。

  匠心传承 “织”出新天地

  崖州民歌、钻木取火、黎锦、黎陶、打柴舞、盘皇舞……为了挖掘、保护与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批又一批传承人倾注数年心血。

  黎锦就是一门艺术,穿透了历史,丰富了生活。走进以黄丽琼的名字命名的黎锦技艺工作室,浓浓的黎族民族文化元素映入眼帘。不大的工作室里,黎锦制作的壁挂、手机袋、鼠标垫,让人眼前一亮。

  一旁,海南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丽琼席地而坐,只见她腰上缠着传统腰织机的一端,脚底撑起另一端脚踏棍,在经纬线上下、来回推拉提综杆和分经棍,一个“大米”形状的图案就呈现在眼前。

  几十年来,在线和棍的交织中,黄丽琼把对黎族的热爱,用一双巧手织到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黎锦中。她精湛的技艺也受到了三亚市民族和文化部门的重视,不但被评为传承人,还在各种培训班中担当起了培训老师的职责。2011年5月起,黄丽琼在海南省三亚技工学校(现为海南省三亚技师学院)的黎锦班开始授课,每学期都有五六十名学生在这里学习;从2012年开始,黄丽琼每年至少六次下乡给黎族女性同胞培训黎锦制作技艺,不仅吸引老一辈黎族妇女前来学习,她们还会带上儿媳、孙女来参加培训……经过多年深耕,黄丽琼的学生数以万计,黎锦文化不断得到推广,学习、传承黎锦技艺的队伍不断壮大,其中涌现出不少佼佼者,让她十分欣慰。

  除了黎锦产品的改革,黄丽琼在传统腰织机上也做了改良,在传统腰织机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制作了一款架式织机,制作者可以坐在凳子上织,代替了腿部力量,不仅省力,也减少了对腰部的损害,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织绣黎锦的积极性。 

  “作为黎锦非遗传承人,在研究、学习、传承保护好黎锦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在开展黎锦进校园、黎锦进乡村培训以及黎锦作品与现代生活融合创新等工作,创作出一批带有黎锦元素,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钱包、手提包等文创产品,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黄丽琼说。

  一捧黄泥、一把烈火、一双巧手,在泥与火之中涅槃重生,淬就时间瑰宝。天涯区布曲村的家家户户中,黎陶的影迹并不少见:蒸饭的糯米锅、待客的茶具,或是摆放于庭院用于装点的陶罐,大如蒸酒器、小如盐罐汤匙。随着村民生活的改善,瓷器、玻璃器、金属器、塑料器等替代陶器进入村民日常生活,“黎陶换稻谷”的日子已远去,而掌握黎陶技艺的人也在逐年减少。

  为了不让这门技艺就此销声匿迹,2014年三亚黑土黎陶手工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福生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希望带动黎陶的销售和传承。如今,董福生的黎陶合作社已从一开始的6人发展到80人,黎陶传承人也从原来平均年龄达60余岁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9人,其中还有30多岁的年轻人加入。黎陶技艺培训班开了一期又一期,进学校、进社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学习制作黎陶。

  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的舞蹈之一,黎语称“转刹”“太刹”。打柴舞在古时是黎族的一种祭祀舞蹈,经过较长时期的演变,逐渐流传演变成为极具特色的一种民俗运动。为了让打柴舞传承和发展好,许多传承人付出了不少努力,被海南省非遗保护中心评为“黎族打柴舞”项目省级“传承人”的黄乐强就是其中一位。

  这些年来,黄乐强除了带动村民学习打柴舞外,还通过举办展演、体验等活动向外界积极推介打柴舞,展示黎族传统文化。从2009年,协会开始招收一批打柴舞爱好者,组建了一支队伍,并亮相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的演出晚会,一炮打红,队员们受到了极大鼓舞。此后,打柴舞多次在“三月三”“非遗日”“民间艺术节”“龙抬头”“世界小姐大赛”等大大小小的舞台上进行展示展演。

  通过“非遗+”展示非遗魅力

  传承非遗的关键,是让大家都了解非遗是什么?并从其中感受其魅力。而“文化活动”则是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近年来,三亚以节假日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通过“非遗+”的形式,向市民、游客展示非遗魅力。

  儋州调声、崖州民歌……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海南省宣传展示暨第三届三亚南山非遗节上,颇具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在三亚南山汇聚,向游客展示多样非遗魅力。活动还运用了线上线下融合、展示展销结合、多方协作互动等方式,集琼剧比赛、非遗节目展演、服饰T台秀、非遗影像展等多个内容板块于一体,让非遗看得见、摸得着、体验得到,为市民奉上一场精彩纷呈的非遗文化盛宴。

  参与其中,更能沉浸在“非遗”的魅力当中。作为市民群众的文化艺术会客厅,三亚市群众艺术馆配备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摄影、文学、理论研究、网络、数字化服务及非遗等10个业务门类,常年免费对外展示开放,每周对外开放70小时,每年线上线下服务群众达到上千万人次。

  三亚用好这一“文化胜地”,创新性开展公益品牌活动,让文化惠民更有温度,让非遗更有厚度。

  挽起袖子体验黎族钻木取火,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苗族刺绣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三亚市群众艺术馆艾鹿文化艺术集市分别走进热闹的景区、商区等地。现场,各种非遗技艺展示轮番上演,让市民游客近距离感受到三亚多项非遗魅力和底蕴。

  馆内,歌声一片;馆外,非遗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生根。三亚群众艺术馆今年创新举办了多场非遗主题户外集中展示活动,把非遗技艺展示从“馆内”搬到“馆外”,将非遗项目与社区活动、户外集市相融合,让市民“零距离”欣赏、感受并了解三亚非遗项目,激发市民群众对非遗的关注和热爱。

  “群众艺术馆将进一步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在文化设施及景点开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放日’,通过‘窗口效应’让非遗宣传及展示扩大化,此外还将通过举办‘非遗产品大赛’,将非遗产品转换成旅游商品,更好传承及产生经济效应。”三亚市群众艺术馆相关负责人说。

  “三月三”作为海南少数民族的重大节日,亦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平台。这几年,三亚以该节日为契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黎锦苗绣技艺竞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黎族苗族民歌对唱比赛暨闭幕式等系列活动,展现三亚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美好画面。

  在传承中创新,让非遗之花绽放鹿城。近年来,三亚愈加重视并不断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和挖掘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保护非遗举措,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据统计,截至目前,三亚市共拥有非遗代表性项目29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6项、市级20项。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