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
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陈德民:“联”结侨胞心 用活“侨”资源
2023年09月11日 17:47 来源:海口日报

  “联”结侨胞心 用活“侨”资源

  ——记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陈德民

  陈德民,四十出头,朴素的白色短袖衬衫、深色裤子,黝黑的皮肤,为人温和谦逊,这是在采访中他给记者留下的印象。

  确实,他很普通,如今担任琼山区大坡镇东昌居侨联主席,是海口培养起来的众多基层干部之一,富有亲和力的谈吐是十多年基层工作给予他的馈赠。

  但是,他又不平凡,在五年一次的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的表彰名单里,有他的名字。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这个荣誉是对他长期扎根侨乡的高度评价。

  十多年来,他是一座桥,桥的那头是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桥的这头是家乡发展和海南自贸港建设。

  □本报记者 高翔

  始于侨眷,给归侨侨胞一个温馨的“家”

  陈德民工作生活的地方叫东昌居,位于海南省东北部地区的白石溪墟,隶属琼山区大坡镇。现有归侨侨眷及港澳台属超过1100人,是一个典型的侨乡。

  归侨侨眷最渴望什么?“来自故土的那份认同感和归属感”,陈德民直言道:“我本身也是侨眷,大家的想法、诉求,我懂。”

  陈德民从小在东昌居长大,奶奶是马来西亚归国侨胞,作为东昌居侨联主席,陈德民侨眷的身份,使他对服务对象的诉求有了更多感同身受。

  “这里曾经是他们的‘家’,现在,也要有家的感觉。”

  为了给居内1100多名归侨侨眷及港澳台属“家”的感觉,陈德民想到了组建“侨胞之家”。

  说干就干!

  筹措资金、争取场地、遍访群众……在陈德民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东昌居32队“侨胞之家”于2021年12月正式揭牌。这个“侨胞之家”设在归侨侨眷最多的32队居民小组,在这个小组,56户居民有16户是归侨侨眷。

  为更方便惠及全居侨界群众,2022年2月,东昌居“侨胞之家”启动了建设工作。为让“侨胞之家”更温馨、更贴心,陈德民查阅相关历史书籍、地方志、农场场志,收集整理了东昌居侨情、大事记等权威资料制作成展板,“伟人关怀”“党建引领”“侨界风采”“南洋风光”“侨乡特色”“历史痕迹”……一块块展板都体现着陈德民的用心良苦,这份用心良苦也给了归侨侨眷更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如今,位于东昌居综合服务中心四楼的“侨胞之家”成了归侨侨眷的心灵港湾。这里不仅是归侨侨眷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成为华侨返乡参观交流的必选之地。

  2022年9月,东昌居“侨胞之家”在海口市侨联举办的“侨胞之家”创建工作大比武活动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优秀“侨胞之家”,并被推荐参评全省侨联系统“侨胞之家”典型选树单位。

  不止于侨眷,“以侨为桥”助力家乡发展

  2016年6月,随着农场社区社会职能属地化管理改革的推进,陈德民被安排到东昌居工作,年轻的他有想法、有干劲,很快成为侨胞最贴心的“娘家人”、基层得力的干部,他“以侨为桥”将归侨侨眷、海外侨胞和家乡发展、海南自贸港建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每年清明前后,东昌居都有大量的海外华侨返乡祭祖扫墓。但2020年初,海外人员返琼存在疫情防控风险,投身基层防疫工作的陈德民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危险点”,及时耐心地向海外乡亲讲解海南省、海口市疫情防控政策。

  在陈德民的努力下,他的耐心讲解得到了海外侨胞的理解和支持,为当时全市乃至全省的疫情防控作出积极贡献。

  如今的陈德民,工作生活回到了正常的轨道,处理日常社保、民政、退役军人、残联、乡村振兴等工作时,他心里装着居内1100多名归侨侨眷,也装着家乡发展和海南自贸港建设。

  每天,陈德民都会认真阅读省、市主流媒体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及时把政策等方面的信息转发到东昌居侨联海外琼籍乡亲群中。“海南自贸港建设蓬勃展开之后,海外的琼籍华侨返乡发展的意愿越来越浓,我会及时将这些政策告知他们,为他们返乡创业牵线搭桥。”陈德民的话,简单、朴实,却饱含真情。

  他是一座桥,连接着侨胞和海南自贸港建设。身为省人大代表和琼山区政协委员的他,撰写了《关于发挥侨界人才资源,打造侨乡品牌文化,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建议》,呼吁搭建好新侨人才创业创新平台,吸引更多海外侨胞,特别是侨界新生代返琼参与海南自贸港建设。

  以“侨”为桥,为“侨”搭桥。十多年来,陈德民是一座“桥”,“联”结侨胞心;通过这座“桥”,用活“侨”资源……

  “下一步,打算组织和引导更多的琼籍侨胞在海口考察,为海口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尽一份力。”采访结束,陈德民向记者透露了近期的工作计划……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