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到:
陵水远景村以机械化服务产业注入农业现代化新活力,实现农民增收,粮食增产 科技兴农绘出钱粮“双丰收”之景
2023年11月22日 11:47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据海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迎春 见习记者余佳琪 

  近日,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提蒙乡远景村,农业机械化服务产业基地里热火朝天,工人正熟练地操作稻米加工设备,伴随着轰隆作响的机器声,脱了壳的稻粒倾泻而下,米香四溢。

  稻谷脱壳、谷糙分离、真空打包……经过一道道全自动工序后,一袋袋塑封好的大米从机器末端“吐出”。“田里翻土机正在翻耕,为接下来的冬季瓜菜种植做准备,而今年丰收的提蒙山泉米则在厂房里由机器烘干,再进行碾米打包。”该村党支部书记王连武“骄傲”地说,这些农事全都是机器来完成。

  机械化服务产业成功为远景村注入了农业现代化新活力。近年来,该村发展“热带特色农业综合农事发展项目”,为农事“育、耕、种、管、收”提供机械化服务和规模化管理,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闯出一条乡村振兴的“远景之路”。

少出力 多收粮 撂荒地变增收田

  广袤田洋内,金黄的稻浪翻滚,这是一个月前远景村水稻丰收的景象。“过去没有机耕化服务前,在非冬季瓜菜种植期间,田间地头存在一定的良田撂荒现象。”远景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刘荣坦言。

  远景村耕地面积共6137亩,户均5.5亩农田,素有“陵水粮仓”的之誉。受制于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前大伙虽手握良田,但由于人工种植产量低、效益差,不少村民种植意愿低,更愿意外出打工赚钱。

  如何打破这个局面,让老百姓自愿种粮、增产增收?在座谈研究后,远景村决定以“机械化服务”激活产业,减少村民人力物力投入,帮助其降低种植成本,并推动种植区域宜机化改造,让农田地块小变大、陡变平、弯变直,将散种地整合成了一片优质洋田,新增水田413.55亩。

  2021年,远景村成立村办公司——陵水远景观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定位确定为服务型经营主体。“我们采购插秧机、收割机、旋耕机、平整机、烘干机、无人机等农作机械20多台,为农户提供打田、育种、插秧、收割和稻谷加工一条龙服务,大伙能在家门口实现‘一体化托管’生产。”刘荣介绍,半托管模式下,村民只需支付每亩280元的费用。“一台插秧机一天可以作业50亩左右,原先这需要50人来完成,解放了劳动力。”

  此外,不少村民选择了全托管模式,即公司承包所有“产前”“产中”“产后”管护工作,按约定斤数进行每亩返粮给农户,政府的耕地力补贴由农户自得。

  下旺村民小组村民刘金秀家里共有4亩农田,在全托管之前,大部分处于荒废状态。“有年下暴雨,因为家里人没时间料理农田,秧苗都被雨水冲走了,特别可惜。”刘金秀回忆。自今年起,她将农田进行全托管,每亩地在收粮后能拿到200到300斤的粮食,足够一家人的口粮。平日里,刘金秀和丈夫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外出打工,增加收入。

  “村集体经济公司会以高于市场价1/3的价格回收水稻,每亩为农户增收400到600元,机耕服务过程中,公司每个环节为本村农户每亩让利40至50元。”王连武说,开启机械化服务产业后,全村粮食生产收入从原有的62万元增长到170万元。

走出去 造品牌 农作机成发展新引擎

  厂房外的空地上,打田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农作机械排排停放,村民黎应飞正对它们进行养护。“前几天,我们又接到了文昌的订单意向咨询电话,不同市县插秧有时间差,机器的‘档期’满满当当。”王连武笑着说。

  这一降低了人力物力成本的机械化耕作模式,不仅服务于本村和周边农民,还走出乡镇、走出县域范围,承接了文昌、三亚、万宁、琼海等地的机械化耕种服务,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县内耕种1000余亩,县外作业7000余亩。“公司以跑订单形式承接各地农机作业,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都是机耕化服务的‘业务员’‘订单员’。”王连武说。

  不仅如此,公司还吸收脱贫户就业,培养了一支本土化的区域专业农事服务队伍,人均工资3000元以上,技术岗位能达5000多元,并提供1000余个临时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与此同时,远景村加大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成种植效益。借力当地南繁育种优势,和上海农业科学院合作引进水稻品种“八月香”,推出高产山泉香米“野优丝”,每亩实现增产200至300斤。

  科技创新,成为远景村乃至提蒙乡蝶变的支撑。近年来,提蒙乡与湖北农科院粮作所签订合作协议,实行“一所对一乡”的合作模式,因地制宜研究提蒙农业作物育种、种植技术,解决一批农业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该乡邀请粮作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水稻种植技术,打造适合当地种植的粮食、经济等农业作物品种,选取南繁科研优质成果——海南好米金奖“野香优海丝”作为提蒙乡水稻种植品种,并采用无人机进行施肥和病虫防治工作,提升了水稻的产量和产值。

  水稻种植生产、水稻加工营销、水稻农机服务,随着农业资源被科技“盘活”,远景村村集体经济纯收入也实现连年增长。据悉,该村2022年度纯收入达到257万元,年度实现集体经济分红67万元,实现钱粮“双丰收”。不久前,项目二期建成了育秧场、烘干厂、碾米厂和仓库等,不断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同时可以推动本地山泉米走上品牌化之路。

  在基地厂房中,一条水稻文化长廊明亮,人们可以一边参观了解水稻知识,一边透过玻璃窗直观地看到水稻加工的全过程。“我们正准备在村里打造一个‘知稻学堂’,让来此研学的孩子能亲身学农耕、知农辛。”王连武说,借助农业资源,远景村正全力建设集农业生产、观光旅游和人文体验为一体的乡村田园文化旅游区。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