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到:
海口不断“上新”稻米品牌,探索“水稻+”模式
2023年11月23日 10:03 来源:海口日报

11月19日,在秀英区东山镇光明村委会山头仔村,家长们带领小朋友参加割稻谷研学游活动。 本报记者 石中华 通讯员 王朝霞 摄

11月17日,在琼山区红旗镇墨桥村,琼山福稻迎来丰收,农民抢抓晴好天气收割、晾晒稻谷,确保颗粒归仓。 本报记者 杨鹤 摄

龙华区龙泉镇新联村金灿灿的冷泉水稻田连接成片,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园“丰”景。 本报记者 康登淋 摄

在美兰区大致坡镇永群村,农户使用收割机进行机械化作业。王聘钊 摄

  11月的海口,正值晚稻丰收季,地产新米陆续上市。近日,记者走进琼山区红旗镇墨桥村五田家琼山福稻核心种植基地看到,联合收割机正在抢收水稻。一旁尚未收割的稻田内,金色稻浪随风飞舞。村内的晒谷场边,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稻香。

  一粒良种,万亩稻田。在海口,凝聚科研人员心血的水稻新品种不断“上新”,琼山福稻、黎王稻、久久香1号、冷泉水稻等多个水稻品牌不断涌现。海口还持续扩大水稻产业发展规模,探索“水稻+研学”,全力推进水稻产业三产融合发展,延伸水稻产业链。从“一粒米”到“多彩田”,海口在端好人民群众“饭碗”的同时,全力推动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赵汶 邝晓霞 陈钰婷 陈丽园

  A 晚稻丰收飘香上市

  晚稻收割季,农户晒谷忙。当前海口农村地区的晚稻陆续成熟,处处洋溢着喜悦的丰收景象。

  近日,在秀英区东山镇光明村等地,村民们忙着晒稻谷,房前屋后都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稻谷。“最近天气不错,大家都趁着好天气,把稻谷搬出来,及时晾晒。”光明村委会山头仔村村民小组组长邓伦宁说道。

  今年秀英区晚稻种植2.54万亩,产量预计0.82万吨,主要种植在石山镇、东山镇。为助力农民增收,秀英区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种植优质稻、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农技人员把技术送到田间等多项措施,为晚稻丰产丰收夯实基础。

  在美兰区三江镇茄南村,看着一粒粒稻谷从收割机仓门倾泻而下,辛勤劳作几个月的农户陈艳前脸上绽放着笑容。

  “今年我扩种了2亩晚稻,收成不错,收入也增加了不少。”陈艳前告诉记者,她去年种植了2亩晚稻,今年在村委会的鼓励下,她利用闲置土地进行了晚稻扩种,还在村委会的协助下申请到了扩种补贴。她用政府补贴购买了一台小型收割机,在收割自己家稻谷的同时,还能帮助周边村民收割。

  茄南村党支部书记陈大文介绍,村里积极推广水稻扩种和农机补贴,确保应种尽种,力争多种多收,还为农户协调解决农田水利等问题,今年茄南村晚稻播种面积约3000亩。

  “村委会为我们提供种子,还提供病虫害防治等服务。”美兰区大致坡镇永群村农户陈明艳说,村委会为农户提供统一耕种、统一播种、统一防治的“三统”服务,全村水稻种植户从去年的20多户增加至今年的30多户,大家发展产业的劲头越来越足。

  优质稻种和统一的种植技术指导以及稳定的收购价格,激发了琼山区红旗镇墨桥村广大农户发展水稻产业的热情。“我种植了15亩水稻,其中13亩是由五田家控股有限公司统一发放的琼山福稻优质稻种。”墨桥村委会伯侯村村民张冬梅一边晾晒稻谷一边介绍,依托公司统一发放的琼山福稻优质稻种,晚稻亩产如今达到800斤。今年晚稻丰收季,她家上市的稻谷以每斤1.05元的价格卖给了公司。由于不愁销路,她种植水稻的积极性不断提升。

  B 擦亮品牌助农增收

  培育提升农业品牌,是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海口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科技力量,积极推动水稻产业品牌化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促农增收。

  近日,记者在墨桥村五田家琼山福稻核心种植基地看到,该基地立了多块牌子,标注着五良优2028、宜香优8631等十余种水稻品种。

  “红旗镇种植的琼山福稻品种,主要源于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及袁隆平院士团队、谢华安院士团队等研究出的水稻高产项目。”五田家控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白凤珍告诉记者,从2019年起,该公司就与科研团队积极合作,筛选出适合在海南地区种植的高品质水稻进行推广,并将这些制种项目落户至墨桥村的琼山福稻核心种植基地。如今,琼山福稻成为琼山区农业的一张名片,带动4600户农户实现增收。

  除了琼山福稻,冷泉水稻是海口农业的另一张亮眼名片。近年来,龙华区龙泉镇新联村借助火山湿地资源优势,打造冷泉水稻特色品牌。“由于种植的普通水稻效益不高,前几年村里出现了稻田撂荒。”新联村党支部书记庄永优介绍,前几年镇里邀请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专家团队对新联村进行深入调研,根据新旧沟湿地土壤性质,引进了“美香占”等特优香米品种,作为冷泉特色水稻在新旧沟湿地耕作,亩产效益大大提高。2022年,125亩稻田稻谷总产量约10万斤,产出4万斤大米。

  “有冷泉灌溉,种植出来的稻米富含硒、钙、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市场反响很好。”新联村水稻种植户杜生禄介绍,他以土地入股村集体公司每年有分红,在公司务工也有收入,“期待新联新米走上更多人的餐桌,带动更多村民就业致富。”

  指导企业推广种植水稻新品种,是海口积极推进水稻品牌化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

  在秀英区,该区以土地垦造项目新增耕地为契机,指导企业推广种植水稻新品种。该区通过由海南九州国基美丽乡村建设有限公司与海南山栏酒庄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海口山栏稻种植基地,选育黑糯山栏一号、黎王稻两个品种,计划明年全面种植山栏稻,探索一条利用土整项目发展高效农业、管护好新增水田的新路子,打造“优质、生态、绿色”的稻米品牌。

  C 农旅融合促进振兴

  水稻亩产低、收益低曾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打破产业发展瓶颈,进一步提升水稻产业附加值,实现水稻产业长远发展?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唐清杰认为,一方面要打造水稻品牌,通过品牌化发展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延伸水稻产业链,大力做好“水稻+”文章。

  如何做好“水稻+”文章?海口也在积极探索。通过建设粮食作物市级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园、“水稻+文旅”等模式,海口推出水稻研学、休闲农业等多元化文旅活动,让水稻产业也能变出“新花样”。

  割稻、脱粒、扎稻草……近日,在秀英区东山镇光明村委会山头仔村的稻田中,一群小朋友在山头仔村“田园咖啡”生态驿站和石头果园户外机构的组织下,变身“小稻农”体验农耕乐趣。这是秀英区以水稻为纽带,打造集农业、生态、文化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

  近年来,秀英区在培育优质水稻的同时,探索“水稻+乡村旅游”模式,延伸水稻产业链,深入挖掘稻田文化、农耕文化,将田间地头变成旅游景区,将传统乡村农业资源变成休闲旅游资源,推进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在龙华区,龙泉镇美仁坡村不断推进“农旅+研学”融合发展,打造集旅游观光、教育科普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新业态,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旅增色。

  日前,一群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美仁坡村委会遥逍村,割稻、打谷、DIY稻草人,忙得不亦乐乎。村民还将自家种的蔬菜瓜果、手工做的小菜拿出来销售,让亲子们在欣赏乡村风光、体验农事乐趣的同时,还能购买到新鲜的农产品,许多家庭满载而归。

  “我们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推进‘农旅+研学’融合发展。”美仁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岳军介绍,未来该村将进一步丰富农旅体验项目,加快一二三产融合步伐,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探索乡村振兴新“稻”路。

  记者手记

  做深做细“一粒米”文章

  □本报记者 赵汶

  一粒米很小,因为它的重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粒米也很大,因为它意味着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和人民群众的饭碗。

  近年来,海口积极采取加强科研合作、建设产业园区、推动农文旅融合等多种方式,持续增强“一粒米”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推进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做深做细做实“一粒米”产业链文章?首先,应该从水稻的品质出发,通过科技力量创新推出新品种,持续提升水稻品质,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其次,应持续完善水利设施,为农户种植水稻提供更加便利的生产条件,同时,发挥种粮补贴作用,探索农业保险,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再次,应积极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通过土地流转经营等方式让撂荒地“生金”。

  此外,还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打造更多高品质的水稻品牌。依托海口市“椰城香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强化市场运作,让本土水稻品牌走出去。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