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到:
儋州光村镇:小沙虫如何“孵”出大产业?
2023年11月29日 08:46 来源:海南日报

  ■ 本报记者 刘婧姝

  见习记者 吴心怡 特约记者 刘畅

  “仔细看,这就是幼虫,才2毫米,长到成虫要9个月。”近日,在儋州市海南光村湾实业有限公司沙虫养殖基地,公司负责人王博文从水里打捞出一盆细沙,用指尖轻轻转圈搅动后开始观察沙虫的幼体。为了查看沙虫的生长状态,这是他每天都要进行的固定工作。

  目前在海南市场上,光村沙虫因品质优良而备受消费者喜爱,供不应求。然而,由于消耗量大,沙虫的自然生长速度跟不上市场需求。在乡村振兴工作的推动下,光村镇联动当地企业,突破沙虫自然生长限制,走上了人工养殖之路。

  育苗,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以前,我们主要依靠从广西北海买苗,100万尾的苗当天运回来后成活率不到50%。”王博文说。于是,他带着技术团队一头扎进了沙虫育苗研究中。

  养殖沙虫并不好“伺候”。沙虫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气温太热了不行,太冷了也不行,而且不同生长阶段所需沙子的粗细程度不同。”王博文说。

  海南日报记者注意到,在该公司养殖基地,分布着110个大大小小的水池,池底内铺着沙,顶上则是遮阳板,池上方的氧气管不停地提供氧气。

  “它们在孵化池待够28天后,被放入中间育苗池,再过2个月后就可以撒播到沙滩上养殖了。”王博文介绍,整个过程相当于通过人工干预,给它们打造一个生存的“温床”。此外,他还运用生物生态系统管理工程,利用独创技术将水体中有机物和沙虫代谢产物转化成沙虫的生物饵料,给沙虫提供生长所需营养。

  育苗问题得以解决后,沙虫还需要更宽阔的生长空间。“一个池约30万尾苗,100个池约3000万尾苗,按照从胚胎到幼苗3个月算,一年可以孵化4轮约1.2亿尾。”王博文说。

  然而,1.2亿尾的苗往哪里投放?王博文所在公司的养殖场总面积约1350亩,要想增产,还需获批养殖海域。此后他调整了思路,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产品回收”的发展模式,推动“农业+休闲旅游+乡村产业经济振兴”深度融合,向政府申请3750亩海域使用权,谋划光村湾海域沙虫底播养殖项目。

  “我们努力向市政府申请,在资规和农业部门的支持下,最终花了两年时间才获批海域使用权。”儋州市光村镇党委书记刘东海介绍,如今3750亩的海域完全满足1.2亿尾沙虫的撒播,经济效益前景十分可观。

  有了宽阔的海域,王博文更有干劲。“目前3750亩已经用了约2000亩,计划从明年4月开始大规模育苗后撒播。”他还算了一笔账,“按照预估,3750亩海域的产量能达到70万斤,年产值有望突破5000万元。”

  沙虫产业的壮大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自2017年8月至今年4月,光村镇坚持以特色沙虫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投入逾940万元产业资金。

  刘东海介绍,目前光村镇正在开发沙虫的多种吃法,谋划建设沙虫深加工厂,延长加工产业链,未来还将建设休闲客栈、采捕体验、美丽乡村等吃住游玩的多产业综合体,不断推动沙虫产业做优做强。

  (本报那大11月28日电)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