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分享到:
琼山区云龙镇高园村村史馆里的老物件很特别
2024年04月11日 09:11 来源:海口日报
在琼山区云龙镇云阁村委会高园村村史馆内,村里的老物件吸引游客围观。本报记者 苏弼坤 摄
在琼山区云龙镇云阁村委会高园村村史馆内,村里的老物件吸引游客围观。本报记者 苏弼坤 摄

  一架陈旧的榨油机,一套传统榨油工具,这是琼山区云龙镇云阁村委会高园村村史馆内的重要物件,其背后隐藏着华侨心系家乡发展的感人故事,也是高园村村民通过勤劳致富过上好日子的见证。4月10日,记者走进该村史馆,感悟华侨建设家乡的赤诚之心,以及当地群众团结一心建设村庄的不懈干劲和邻里温情。

  □本报记者 赵汶

  特约记者 许晶亮

  华侨带头建起榨油坊

  沿着云美—云定路一路前行,就走进被花卉基地环绕的高园村,来到村口不远处,就是该村的村史馆。

  一进馆,一架传统的榨油机映入眼帘。榨油机左右两侧是粗壮的方形木架作支撑。木架中间,则是一个被挖空中部的整体树桩。树桩直径约有1米,镂空部分,还放置着方形、圆形等木块或木棍。在木桩下方,有一根细长的竹管,直通一个木桶。旁边还有两块石块。村里老人周家仁告诉记者,这座榨油坊是海口市最早的榨油坊,榨油坊的创建者,是该村的华侨周发森一家人。

  高园村位于云阁村委会东北侧,于清朝光绪年初期建立。

  过去,高园村因地处偏远、没有产业而一度面临发展艰难的境地。当地村民依靠花生、大豆维持生计,收入微薄,日子过得十分拮据。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远在马来西亚教书的周发森在返乡探亲时看到村民日子过得艰难后,于是安排哥哥前往马来西亚学习榨油技术,并出资在村内开办了这座榨油坊,带动村民一起发展产业。同时,他还出资在村内打了一口深井,解决了当时村民吃水难的问题。

  “当时十里八乡的乡亲都到高园村来榨油,榨油坊的生意特别红火,村民都到榨油坊去干活,生活逐渐有了奔头。”高园村村民小组长周兴华指着榨油坊介绍,从这架榨油机和那口水井中流出来的,不只是一桶桶油和水,还有华侨心系家乡、建设家乡的拳拳赤子之心,“他特别爱国、爱家乡。在战争年代,他就曾把家里的土地和房屋贡献出来,支持琼崖革命。”

  学习前辈一心谋发展

  周发森带动乡亲一起发展产业的故事,经由当地人口口相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村里的年轻人。“团结一心谋发展”成为高园村村民的精神传承。

  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摧毁了当地的橡胶树,村民农业生产受到重创。就在此时,当地的致富带头人杜世河站了出来,依托多年的花卉产业发展经验,率先发展起花卉产业,帮助村民解决产业发展和就业问题。

  “周发森带动群众发展村庄的故事,深深感染着我。”杜世河告诉记者,他特别钦佩周发森一家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所以,在群众面临发展困境时,他也愿意像华侨周发森一样挺身而出,带领群众蹚出一条发展的新路子。

  “你看,我们眼前这座美丽的村庄,也是大家齐心协力建起来的。”村里的老人吴多文指着整洁干净的村道和崭新的基础设施说,去年以来,该村党员干部带头,村民共同参与,通过捐款捐物、投工投劳的形式,齐心协力把村庄装扮一新。

  如诗如画的高园村,如今已成为吸引人的乡村旅游点。村史馆内的老物件,也让游客感到好奇。“这里浓缩的是华侨的爱国之心和乡愁,也是当地村民凝聚向心力的场所。”在村史馆,记者偶遇游客刘女士,她对此说道。

  用好村史馆提炼"精气神"

  □本报记者 赵汶

  一座村史馆,承载着乡村发展的过往,也见证着乡村的历史和现在,寄托着乡村发展的未来。

  如何发挥好村史馆的作用,推动乡村振兴?海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史振卿认为,村史馆是一个乡村的文化记忆,承载着乡村的文脉,也寄托着村民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为此,他建议,要尽可能搜集和整理乡村的文献资料,使村史馆承载的内容更为丰富。

  “可以增加描写村庄变化的历史、自然风光和风土民情等,还有一些口述文献,以及一些文化遗址和遗存等。”史振卿建议,同时要把村史馆融入乡村振兴中去,打造文旅融合的增长点,提炼乡村的“精气神”,用村庄的优秀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

编辑:李奥迪
推荐阅读
本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