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到: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 一身五彩斑斓衣
2024年05月13日 09:30 来源:海南日报
彩鹮被观鸟爱好者戏称为“五彩斑斓的黑”。薛美丽 摄
彩鹮被观鸟爱好者戏称为“五彩斑斓的黑”。薛美丽 摄
身“有”彩翼双飞燕。一对比翼齐飞的彩鹮。 薛美丽 摄
身“有”彩翼双飞燕。一对比翼齐飞的彩鹮。 薛美丽 摄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现身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 薛美丽 摄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现身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 薛美丽 摄

  ■ 海南日报记者 吴心怡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惊现海尾国家湿地公园!这是它们送给我的超级大礼包!”4月28日,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薛美丽发了一条朋友圈,从这段文字里,可以想见她的惊喜溢于言表。

  照片里,天气晴好,彩鹮成群结队,或嬉戏玩耍,或低头觅食,或振翅高飞,阳光照射下,深色的羽毛折射出神奇的金属光泽,与蓝天、湿地、水草一起,构成一幅灵动优美的生态画卷。

  为什么如此激动?薛美丽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彩鹮可是“稀客”——“珍稀的来客”。“这次总共监测到13只彩鹮,创海南彩鹮监测数量纪录新高,也是昌江首次记录到彩鹮。”薛美丽说。

  一度被宣布在中国绝迹

  放眼全世界,彩鹮并不罕见,因其分布范围广、种群数量趋势稳定等,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然而,在我国,彩鹮原就不多,又因沼泽、湿地、河湖等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不断缩减,数量日益减少。1998年出版的《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一度宣布彩鹮在中国绝迹。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加强,环境逐渐好转,我国境内又渐渐出现了彩鹮的身影。

  2009年,消失已久的彩鹮在四川成都再度现身。

  由于其在我国数量稀少,2021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彩鹮由原来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上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海南观测到彩鹮的次数屈指可数。”薛美丽说。

  据了解,2021年12月8日,儋州湾护鸟队队员拍摄到一只彩鹮,经海南观鸟会记录中心确认,这只彩鹮是海南鸟类新记录。

  “去年冬天三亚水稻公园也来过一只彩鹮,像这样十几只一起飞来的,在海南还是头一次。”薛美丽说。

  如此少见的鸟儿,薛美丽是如何确定它们就是彩鹮的呢?

  “彩鹮可太有特点了,最好辨认的就是它们泛着金属光泽的羽毛,简直太美了。”薛美丽描述道,彩鹮整体呈深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具紫绿色光泽,在阳光照射下,羽毛上的光泽呈现出金属的质感。正因如此,彩鹮被一众观鸟爱好者戏称为“五彩斑斓的黑”。

  “一开始观测到的是12只成鸟,都已经长出了繁殖羽,颈部是红色,后来有一只亚成鸟姗姗来迟,它和其他成鸟长得就不太一样,颈部是灰褐色的,脸上还有白色斑点,羽毛也不像其他伙伴那样光泽感明显。”薛美丽说。

  彩鹮干活讲究“男女搭配”

  彩鹮是一种讲究“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鸟类。它们通常在春季成群营巢,由雄鸟运送巢材,雌鸟留在巢上筑巢和看守巢,以防别的鸟类偷走巢材。

  在育儿时也讲究“夫妻配合”,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孵卵的责任,雄鸟主要在白天孵卵,晚上则由雌鸟孵卵,孵出后也是共同喂养。亲鸟通常回到巢中后将食物吐出,或由雏鸟将嘴伸到亲鸟的喉囊中啄食,有时甚至将整个头都伸到亲鸟的喉囊之中。

  彩鹮不太“挑食”,主要以水生昆虫、昆虫幼虫、虾、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甚至也会捕食青蛙。它们喜欢在有草、有水的地方栖息,海尾湿地公园的这片沼泽地正满足它们的要求。

  跟朱鹮和黑脸琵鹭是“亲戚”

  这一回,彩鹮在海尾湿地公园待了6天。

  薛美丽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13只彩鹮中,有一只是领头的,一只是殿后的,它们每次换地方,都是领头鸟先飞过去,确定安全后,中间的11只陆续跟上,殿后的鸟则每次都是等大部队都过去了才飞。”薛美丽说,这群鸟儿在觅食或歇息时,也是“领头鸟”和“殿后鸟”最为警惕,时常抬起头来观察身边环境,剩下的11只大部分时间都在“低头干饭”,不太关心周围的风吹草动。

  彩鹮是一种对环境要求较高的鸟,要求觅食地、栖息地安静安全,食物富集、水质干净。因此,它们通常被人们视为环境指示物种。“这就是我们观鸟群里常说的‘环境好不好,问问鸟儿就知道’。”薛美丽说。

  “我们猜测它们是从东南亚飞来,打算向北飞,飞到昌江时停下来歇歇脚。”薛美丽说,这片沼泽地是鸟儿迁徙过程中的一个“补给站”,她曾在此观测到黑鹳、黑脸琵鹭、蛇雕、紫水鸡等多种珍贵鸟类。

  彩鹮属鹮科鸟类,目前我国生存有鹮科的5属6种,其中最珍贵的是朱鹮和黑脸琵鹭,二者都是处于灭绝边缘的世界级珍禽,均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