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到:
儋州食用菌科技小院“一地生多金” 小木耳长成大产业
2024年05月13日 10:03 来源:南国都市报

  在儋州市大成镇推赛村委会广好村,几千亩橡胶林下藏着“宝贝”。这个“宝贝”就是生长在橡胶林下的食用菌白背毛木耳,它能让“一地生多金”,预计近两年可发展成产值达亿元的产业规模。

  这份生态富民产业能在儋州落地生花,少不了海南儋州食用菌科技小院科研人员的身影。这家小院获批成立于2023年,依托于海南闽林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原先在白沙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后来经考察,儋州的气候及橡胶林地资源条件更适合种植食用菌。从此,一块绿地、多份收益的林下经济悄然崛起。

  □南国都市报记者 梁振文

  人才

  牵手院校实地科研 增产量、育人才兼得

  日前,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公布“最美科技小院”名单,海南有三家入选,海南儋州食用菌科技小院榜上有名。这家小院的科研团队走遍儋州市16个镇、10个国有农场,培训人员约1000人次,带动从业人员100多人,可谓硕果累累,但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海南闽林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但在白沙邦溪种植白背毛木耳时不是很成功。2021年,经过多番考察,最终选择落户儋州市大成镇,“儋州气温比白沙平均低2-3℃,更适合白背毛木耳的栽培。”但由于白背毛木耳在橡胶林下简易设施条件种植,其绿霉菌污染严重,对毛木耳的产量和品质都有较大影响。

  海南大学分校区就坐落在儋州,热带农林学院(农业农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专门从事热带农业人才培养,为何不寻求合作?就这样,双方一拍即合达成合作。

  海南大学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于旭东博士带领团队成员罗灿、于家堃、孙世琛等进行白背毛木耳栽培技术研究,科研人员在每年驻扎基地120天以上,进行实地科研,扎根在生产第一线。经过两年攻坚克难,一个菌袋的干木耳产量,从以前的不到100克增加至现在的110克,绿霉菌的污染也有所降低,2023年公司种植的226亩橡胶林下白背毛木耳产值达1300多万元。

  “400万袋,每袋半年就可以收三茬,市场上每斤销售14元,产值高,效益也高。”罗灿说,目前基地种出的木耳供不应求。他们现在准备将木耳进行清洗后切丝切片等深加工,还打算与食品企业合作,做成即食产品。

  技术

  向科技要生产力

  产品提质,收益提高

  初夏时节,风暖日长,在广好村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一间间棚子搭在橡胶树下,不过里面空荡荡,并未看到黑木耳食用菌菌袋的影子。“我们的生产时间是从10月到次年清明节后。现在我们在进行消毒,准备下半年的种植。”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研究生于家堃查看竹架的消毒情况。

  于家堃大学本科学的是经济学,读研时选择农艺与种业专业,整天与土地打交道。“我觉得干实业更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对国家、群众帮助更大。”虽然是第一次接触农业,但他跟随导师入驻基地,每天穿梭在林间,自己动手,实地操作,乐在其中。“我的任务主要是在实验室筛选高产栽培基质。”经过多番筛选、试验,团队最终培养出适合儋州种植的白背毛木耳栽培基质。

  2023年在该小院的技术指导下,白背毛木耳的绿霉菌污染率明显降低,同时筛选出最优基质配方,使得每个菌袋的产量提升约8%-10%,从原来单个菌袋产干木耳100克提升至110克,2023年整体产量增加2万公斤,产值增加56万元。

  在基地的一块空地内,堆积如山的木屑特别显眼,空气中还散发阵阵的酸味。“这是橡胶木的木屑,是我们菌袋的主要配料之一。”于家堃介绍,小木耳如何做成大产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很关键。比如新疆种植的食用菌,菌袋配料大多是当地特有的玉米芯、棉籽壳等农作物混合一定比例形成。海南拥有丰富的橡胶林资源,经过小院团队研发,他们使用橡胶木屑、麦麸,米糠等多种原料,经过调解配比形成现在使用的栽培基质。“效果非常好,产量也比其他地方高。”

  正是这种降本增效的做法,该小院种植的木耳在品质上得到提升,收益非常可观。今年,他们计划扩大种植面积,面积扩大300亩以上。同时与村集体及企业谋求合作,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力争下半年公司种植800万菌袋以上,预计产值达3000万元左右,在2025年计划带动农户种植2000万袋,毛木耳产值达1.5亿元。

  效益

  产业升级,严控品质

  培育壮大富农产业

  每天清晨,大成镇广好村村民李先生就骑着电动车从家里出发,前往木耳基地产业园工作。“在家门口就能打工,太方便了。”虽然现在暂时没有任务,但他还是时不时过来看看。

  “过去,家里收入单单靠割橡胶,耕种几亩薄田。由于胶价不景气,一年到头没有多少收入。”回忆起之前的日子,李先生直摇头。现在好了,年底农闲时,能到基地帮工,每月有3500元左右的收入,而且在基地还可以学习白背毛木耳的种植技术,挣钱、顾家、学技术都能兼顾。

  “通过发展毛木耳产业,能够带动村民就业,持续增收致富。”热带农林学院(农业农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党委书记于旭东说,现在科技小院正在积极推动毛木耳产业发展,一方面联系企业做深加工进一步合作,协调当地村小组加入基地,并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引导村民科学合理种植毛木耳,严控品质拓宽销路。

  “现在我们正在采购设备,切片机、切丝机,烘干设备等,打造现代化生产线。”于旭东说,毛木耳产业提质升级,离不开科技的助力。2023年科技小院成立后,开始着力研究和推广海南毛木耳野生资源开发、栽培技术和育种技术。目前,科技小院组织开展橡胶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7期,培训农户1000多人次。

  “科技小院成立后,导师和研究生长年驻扎生产一线,专注毛木耳新品种选育,提升毛木耳标准化栽培生产技术,努力研发适合儋州当地的全套毛木耳生产工艺。”于旭东介绍,该科技小院还在光村试验种植红托竹荪,与其他市县开展热带菌种的研发种植合作。与此同时,海南拥有丰富的菌种资源,他们将进行种子资源收集保存,进行人工驯化,做好技术储备,达到生产条件后可推广种植。

  如今,科技小院已与儋州市大成镇的12个村委建立合作,采用“公司+高校(科技小院)+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由公司统一提供菌种,统一提供菌棒,统一供应菌需物质,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品牌营销,科技小院提供统一技术培训与服务,农户分工栽培,使得儋州市每亩胶林林下经济增收5000元以上,同时带动参与的农户年增收2万-3万元,村集体增收12%以上。

  人才

  牵手院校实地科研

  增产量、育人才兼得

  日前,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公布“最美科技小院”名单,海南有三家入选,海南儋州食用菌科技小院榜上有名。这家小院的科研团队走遍儋州市16个镇、10个国有农场,培训人员约1000人次,带动从业人员100多人,可谓硕果累累,但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海南闽林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但在白沙邦溪种植白背毛木耳时不是很成功。2021年,经过多番考察,最终选择落户儋州市大成镇,“儋州气温比白沙平均低2-3℃,更适合白背毛木耳的栽培。”但由于白背毛木耳在橡胶林下简易设施条件种植,其绿霉菌污染严重,对毛木耳的产量和品质都有较大影响。

  海南大学分校区就坐落在儋州,热带农林学院(农业农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专门从事热带农业人才培养,为何不寻求合作?就这样,双方一拍即合达成合作。

  海南大学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于旭东博士带领团队成员罗灿、于家堃、孙世琛等进行白背毛木耳栽培技术研究,科研人员在每年驻扎基地120天以上,进行实地科研,扎根在生产第一线。经过两年攻坚克难,一个菌袋的干木耳产量,从以前的不到100克增加至现在的110克,绿霉菌的污染也有所降低,2023年公司种植的226亩橡胶林下白背毛木耳产值达1300多万元。

  “400万袋,每袋半年就可以收三茬,市场上每斤销售14元,产值高,效益也高。”罗灿说,目前基地种出的木耳供不应求。他们现在准备将木耳进行清洗后切丝切片等深加工,还打算与食品企业合作,做成即食产品。

  技术

  向科技要生产力

  产品提质,收益提高

  初夏时节,风暖日长,在广好村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一间间棚子搭在橡胶树下,不过里面空荡荡,并未看到黑木耳食用菌菌袋的影子。“我们的生产时间是从10月到次年清明节后。现在我们在进行消毒,准备下半年的种植。”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研究生于家堃查看竹架的消毒情况。

  于家堃大学本科学的是经济学,读研时选择农艺与种业专业,整天与土地打交道。“我觉得干实业更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对国家、群众帮助更大。”虽然是第一次接触农业,但他跟随导师入驻基地,每天穿梭在林间,自己动手,实地操作,乐在其中。“我的任务主要是在实验室筛选高产栽培基质。”经过多番筛选、试验,团队最终培养出适合儋州种植的白背毛木耳栽培基质。

  2023年在该小院的技术指导下,白背毛木耳的绿霉菌污染率明显降低,同时筛选出最优基质配方,使得每个菌袋的产量提升约8%-10%,从原来单个菌袋产干木耳100克提升至110克,2023年整体产量增加2万公斤,产值增加56万元。

  在基地的一块空地内,堆积如山的木屑特别显眼,空气中还散发阵阵的酸味。“这是橡胶木的木屑,是我们菌袋的主要配料之一。”于家堃介绍,小木耳如何做成大产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很关键。比如新疆种植的食用菌,菌袋配料大多是当地特有的玉米芯、棉籽壳等农作物混合一定比例形成。海南拥有丰富的橡胶林资源,经过小院团队研发,他们使用橡胶木屑、麦麸,米糠等多种原料,经过调解配比形成现在使用的栽培基质。“效果非常好,产量也比其他地方高。”

  正是这种降本增效的做法,该小院种植的木耳在品质上得到提升,收益非常可观。今年,他们计划扩大种植面积,面积扩大300亩以上。同时与村集体及企业谋求合作,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力争下半年公司种植800万菌袋以上,预计产值达3000万元左右,在2025年计划带动农户种植2000万袋,毛木耳产值达1.5亿元。

  效益

  产业升级,严控品质

  培育壮大富农产业

  每天清晨,大成镇广好村村民李先生就骑着电动车从家里出发,前往木耳基地产业园工作。“在家门口就能打工,太方便了。”虽然现在暂时没有任务,但他还是时不时过来看看。

  “过去,家里收入单单靠割橡胶,耕种几亩薄田。由于胶价不景气,一年到头没有多少收入。”回忆起之前的日子,李先生直摇头。现在好了,年底农闲时,能到基地帮工,每月有3500元左右的收入,而且在基地还可以学习白背毛木耳的种植技术,挣钱、顾家、学技术都能兼顾。

  “通过发展毛木耳产业,能够带动村民就业,持续增收致富。”热带农林学院(农业农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党委书记于旭东说,现在科技小院正在积极推动毛木耳产业发展,一方面联系企业做深加工进一步合作,协调当地村小组加入基地,并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引导村民科学合理种植毛木耳,严控品质拓宽销路。

  “现在我们正在采购设备,切片机、切丝机,烘干设备等,打造现代化生产线。”于旭东说,毛木耳产业提质升级,离不开科技的助力。2023年科技小院成立后,开始着力研究和推广海南毛木耳野生资源开发、栽培技术和育种技术。目前,科技小院组织开展橡胶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7期,培训农户1000多人次。

  “科技小院成立后,导师和研究生长年驻扎生产一线,专注毛木耳新品种选育,提升毛木耳标准化栽培生产技术,努力研发适合儋州当地的全套毛木耳生产工艺。”于旭东介绍,该科技小院还在光村试验种植红托竹荪,与其他市县开展热带菌种的研发种植合作。与此同时,海南拥有丰富的菌种资源,他们将进行种子资源收集保存,进行人工驯化,做好技术储备,达到生产条件后可推广种植。

  如今,科技小院已与儋州市大成镇的12个村委建立合作,采用“公司+高校(科技小院)+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由公司统一提供菌种,统一提供菌棒,统一供应菌需物质,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品牌营销,科技小院提供统一技术培训与服务,农户分工栽培,使得儋州市每亩胶林林下经济增收5000元以上,同时带动参与的农户年增收2万-3万元,村集体增收12%以上。

原标题:儋州食用菌科技小院在橡胶林下种木耳,“一地生多金” 牵手院校要人才 科技小院出技术 小木耳长成大产业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