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海口市的红色村庄,曾经历过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全村仅剩9人。这里见证了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艰苦岁月,也因一次次战斗谱写了一首首英雄赞歌。这里就是琼山区大坡镇树德村委会塔昌村。
5月18日,记者走进塔昌村村史馆,馆内一张张图片,映照着一位位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故事;一段段文字,讲述着塔昌人民九死无悔、红心不变、对党忠诚的革命精神。
□本报记者赵汶 特约记者许晶亮
峥嵘岁月成为宝贵精神财富
当天,记者驱车沿着村道进入塔昌村,村子中央为红色文化公园。参天大树下,是一组雕塑。中间的雕塑为群像,一群革命战士手握钢枪,目光炯炯,他们身后是一面红旗。左右两侧为一组浮雕,刻画着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场景。
穿过红色文化公园,便来到了塔昌村村史馆。楼梯口,一组大事记,从1922年开始记载,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从一楼直通二楼。由这一面墙,可初步了解塔昌人民参与琼崖革命的历史。
村史馆内,从塔昌党组织的创建、塔昌精神的真实体现、塔昌英雄人物事迹、塔昌人民的荣誉等五个部分,全面展现了塔昌人民在琼崖革命时期浴血奋战的感人事迹,以及后代传承红色基因,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村庄发展故事。
塔昌村村史馆内,市民游客到此参观游览。本报记者 苏弼坤 摄
“我们塔昌村在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艰苦岁月,曾从150多人,百折不挠地战斗到只剩下9个人。”站在革命英烈名录前,塔昌村村民小组组长张新建感慨道,1926年6月,中共琼崖地委成立,琼崖早期共产党员陈国光、王白伦等到树德、塔昌一带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农村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地一批青年成为琼崖第一批较早的农村共产党员。
同年6月,塔昌村建立党组织,是琼崖农村第一批中共党组织。从此,塔昌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在这片土地上谱写下一首首英雄赞歌。傅楫海、王会生、陈有华、陈文会……一位位革命先烈,留下了一段段不可磨灭的革命故事,他们的革命精神,也深刻地影响着后人。“我们是一个红色村庄,革命先烈的革命故事,激励着我们努力拼搏。”张新建说,峥嵘岁月成为塔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指引着他们奋发向上,不懈努力。
传承红色基因共谱新篇章
一位位革命先烈,是一座座精神的丰碑,也是塔昌人民齐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的灯塔。
多年来,为了铭记历史,塔昌人民每年都会在清明节时举办一场演讲大赛。当地青少年用生动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将这些革命先烈的革命故事讲述给更多人听。
“村内有一座红色纪念亭,那里是我们演讲大赛举办地。”树德村党支部书记占道全告诉记者,今年清明节当天,该村以革命先烈故事为主题,组织村内青少年开展演讲比赛,借此弘扬和传承红色基因,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多年来,为了铭记历史,铭记那一位位可亲可敬的英雄人物,塔昌人民一刻不停歇,不仅积极发展大坡胡椒、青金桔种植等各项产业,还积极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把村庄建成一座“大花园”。“村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和美村庄。”张新建说。
与此同时,当地还依托红色资源,在村内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如今塔昌村已成为海口市党史教育基地,每年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省内外游客前来打卡、缅怀革命先烈,聆听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革命故事。
“走进塔昌村村史馆,我们了解到塔昌人民的英勇革命故事,也被他们英勇无畏、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所折服。”游客胡平称,参观完村史馆,他深刻领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将积极学习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做好每一件事,不负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