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图片新闻专题—正文
分享到:
海口:湿地精灵出圈记
2024年05月20日 09:47 来源:海口日报

①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斑腿泛树蛙在树上捕食。海口日报记者 石中华 摄

②反嘴鹬在下塘湿地展翅飞翔。海口日报记者 石中华 摄

③海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一对褐斑异痣蟌正在交配。海口日报记者 石中华 摄

④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内,两只栗喉蜂虎驻足枝头。海口日报记者 石中华 摄

⑤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上游,斑丽翅蜻翩翩起舞。海口日报记者 石中华 摄

⑥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种质资源圃里,白边侧足海天牛依靠光合作用“果腹”。海口日报记者 石中华 摄

⑦海口羊山湿地里,水菜花娇艳欲滴。海口日报记者 石中华 摄

  □本报记者 龙易强

  明明是动物,晒晒太阳就能“饱腹”;“树枝”不仅可以走动,身体颜色还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可不是童话故事里的场景,而是生活在海口湿地的动植物们在进化过程中演化出的生存技能。

  今年5月22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让我们走进椰城的湿地,看看千姿百态的湿地精灵们如何凭借“十八般武艺”出圈,一起探寻海口的生物多样性,感受这里的生态环境之美。

  在海口下塘水鸟湿地保护小区,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腹鹞展开矫健的翅膀在空中盘旋飞翔,虎视眈眈盯着正在湿地里觅食的水鸟群,它一会儿惊起一群大白鹭,一会儿又搅扰起一群黑尾塍鹬,反嘴鹬、黑翅长脚鹬也纷纷飞离水面……原来,白腹鹞素有“湿地杀手”的称号。

  就在今年年初,“鸟中大熊猫”黑脸琵鹭再次光临下塘湿地,这是它们连续第七年飞来海口越冬。黑脸琵鹭喜欢将扁扁长长的喙插进水中,半张着嘴在浅水中一边前行,一边左右搅动泥沙进行觅食。

  在离下塘湿地不到一公里的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种质资源圃里,珍稀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又开出了小红花。仔细寻找,或许还能发现正躲在树洞中休息的树蛙,它们是生活在树上的“绿色精灵”,喜欢在夜间活动和觅食。

  弯腰在靠近红榄李根部的水洼中搜寻,可以看到,一些并不起眼的深绿色“小叶片”不时在水中“飘动”,它们是白边侧足海天牛。这一物种的发现不仅刷新了海南物种分布的新记录,也是在中国大陆的首次记录。最让人惊奇的是,白边侧足海天牛能通过光合作用获取维持生命最根本的能量和有机质。通俗来讲,它们晒晒太阳就能填饱肚子,是软体动物里的“奇葩”。

  与靠“天”吃饭的白边侧足海天牛相比,实行“一妻多夫制”的水雉同样令人过目不忘。今年2月,在海口市三江湾湿地,出现了10只水雉,它们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一到繁衍季节,水雉雌鸟只负责产卵,产完之后离开,再去找下一个伴侣,孵化和养娃的重担则落在雄鸟身上。据了解,如水雉这种“婚配制度”,在整个鸟类族群中是十分罕见的。

  在湿地动植物世界里,可千万不能“以貌取人”。每年3月至7月,在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里都能看到色彩艳丽的栗喉蜂虎,它们被誉为“中国最美小鸟”。别看这些栗喉蜂虎长得娇小可人,但它们飞行技术高超、生性凶猛,以各种飞行昆虫为食,包括会蜇人的蜜蜂以及毒性更大的胡蜂。

  不仅如此,湿地里还生活着不少“伪装者”,和大自然完美融合。在五源河上游,一点燕蛾停留在树叶上,与树叶融为一体;疣尾蜥虎趴在树干上一动不动,身体的颜色和树干一致……

  生命之美源于自然,自然之美在于生机无限。如今,越来越多的“新朋友”来到海口的湿地里落户,“老朋友”也一年年如约而至。它们如精灵一样悠闲自在,在青山绿水中尽显生物多样性之美,成为海口优良生态环境的生动注脚。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