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在第一季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农民人均收入5647元,同比增长8.5%,增长率排名海南省第一。这一成就得益于儋州市精准施策,紧抓农民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四个轮子”,全力驱动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产业强基
“稳”固经营性收入
5月16日,春风拂过光村镇光红村委会白沙塘村的田野,金黄色的稻浪翻滚,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季的到来。
我市通过复耕复种2248.54亩撂荒地,新增8700亩热带水果种植,以及高效利用橡胶林下空间发展儋州鸡、竹荪等高收益品种,成功推动了一季度第一产业产值增长至52.68亿元,同比增长4.9%。
生猪养殖业的标准化升级和渔业生产的转型,也分别贡献了27.23万头的出栏量和7.22万吨的渔业总产量,共同织就了一张产业增收的繁荣网。
就业拓宽
“增”添工资性收入
在峨蔓镇,就业驿站的建立犹如一股春风,吹散了求职者的迷茫。“以前我在路边上等活,揽活很不好揽。如今,峨蔓就业驿站通过多途径提供服务,真是建到我们的心坎上了。”谈及峨蔓就业驿站的“好”,一直在峨蔓就业的符成成竖起大拇指。
符成成的笑容背后,是3020名登记求职者和5415条就业信息的成功对接,以及90场招聘会的热闹场景。在东成镇文柏村委会翰苑村的食用木薯种植加工基地内,村民符兰秀的笑脸映衬着新鲜木薯的白嫩,她感慨道:“在家门口工作,心里踏实又幸福。”
一季度,我市农民就业人数同比增长2.6%,吸纳本地农民工达2590人次,新增农业融合项目就业岗位300个,发放劳务报酬超过90万元,让农民的钱袋子在田间地头鼓了起来。
改革破冰
“促”动财产性收入
光村镇榕妙水村的土地整治项目,是我市深化改革的一抹亮色。原先几近撂荒的常年蔬菜基地,经过旱改水土地整治后一派生机盎然,放眼望去满目苍翠,错落有致的梯田里今年示范种植的多个杂交水稻新品种即将迎来收获。
“从旱地到水田的转变,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更新,更是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源泉。”光村镇镇长梁瑞锋感叹,这一转变带来的红利,随着水田产量和品质提升,农民收入也将水涨船高。
与此同时,市级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的建立,引导村集体和村民集中流转农用地经营权,灵活运用“土地流转+土地整治+产业导入”模式,让土地租金和分红收益如春雨般滋养了农村经济,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97.2万元。
政策护航
“保”障转移性收入
政策之光,如春日暖阳遍洒儋州沃土。一季度期间,我市快速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等惠农补贴共计9319.59万元,简化流程,提前筹备,确保每一份补贴都能及时到位,为农民的转移性收入撑起保护伞。
我市一季度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是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生动实践,也是对“四个收入”精准施策的最好证明。接下来,我市将继续乘势而上,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强化农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以更加坚实的步伐,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来源:这里是儋州微信公众号
记者韦雪梅 通讯员钟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