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宁玥 通讯员吴微 路仁杰
实用的藤篮、箩筐....。.走进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新高峰村村民符麦花的家,一股淡淡的藤香扑面而来。视野所及之处,都是琳琅满目的藤器用具,交织着繁复多变的纹样,让人叹为观止。
60岁的符麦花就是编织这些器物的巧匠。交谈中得知,她小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藤编技艺,藤条陪伴她走过了42个春夏秋冬。
“这一个个圆篮子看着不起眼,制作起来是非常麻烦的。”符麦花说,编织一个篮子,要经过剁藤条、下料、劈篾子、起黄、除刺、刮整、打底、圈底等步骤,这当中一道工序也不能少。编织出一个完整的藤篮,大约需要20天。
过去,藤篮是白沙农村常见的器物。以前没有麻袋的时候,都是用于装米、菜等生活必需品,尤其是出嫁姑娘必备品,用于装嫁妆,以示娘家人对姑娘的祝福。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坚持编筐的手艺人少之又少。
“近年来,藤编技艺被纳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们编织的器物越来越值钱,如今编一个藤篮最多能赚5000元。”符麦花欣慰地说,为了传承这门技艺,她组织同村的姐妹共同学习,得到了广泛支持。
目前,跟随符麦花学藤编的妇女已有10余人,她们用自己的双手编织出了一件件精美的藤编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美观实用,而且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深受市场的欢迎。“没想到,我也能拥有这样的技能。”学徒符丽美兴奋地说,“不仅能传承祖辈的技艺,还能为家庭增收,这真的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