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改造后的红城湖公园水清岸绿,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新去处。 本报记者 康登淋 摄
走近海口河湖,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生机盎然的水生植物与岸边追逐嬉戏的孩童、悠闲散步的老人,以及空中不时掠过的水鸟,共同构成一幅人与水和谐共处、水与城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海口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不断细化河湖治理、管理与保护举措,以“河长制”促“河长治”,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从而让这幅美丽画卷越来越美、百姓幸福感获得感越来越强。
□本报记者 龙易强
A 守水有责 河湖巡查更全面
“这几年美舍河变化很大,水不但清澈了还没有了异味。”8月26日上午,在美舍河琼山区琼桂路段,凤翔街道桂林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陈伯龙带着社区小志愿者张博崴一边巡河,一边给过往市民发放“六水共治”宣传折页。今年12岁的张博崴说:“我家就在美舍河边,能为它做点事,我觉得很有意义。”
“上周巡河时,我发现中山南桥下的沿河步道出现破损,情况上报后,区河长办立即协调市政部门过来维修。”路过中山南桥时,陈伯龙说道。记者在现场看到,约20米步道的旧地砖已经拆除,几名工人正在铺设新地砖。
在美兰区群上路的美舍河2号桥,蓝天街道塔光社区工作人员吉丽沿着河岸逆流而上,一路巡查到国兴大道的1号桥,过桥后再从另一侧河岸回来。一圈下来2公里,用时约半小时。“重点检查水体是否有异味,颜色是否正常,河面、河岸保洁是否到位,还要及时劝阻、制止涉河违法违规行为。”吉丽告诉记者,如果遇到不能解决的事项,就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陈伯龙和吉丽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美舍河村(居)级河长。巡河是他们的日常工作之一。近年来,海口全面构建市、区、镇(街)、村(居)四级河湖长体系,建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总河湖长、市四套班子领导分别担任16个主要水体的市级河湖长领导架构,设立1204名官方河湖长,吸收网格员、退休干部等400多名“百姓河长”建立巡河专管员和河湖护卫队,实现全市373条河湖及103个小微水体河湖长制全覆盖管理。
数据最能体现治水成效。2023年,全市4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年各月达标率均为100%,19个乡镇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均符合考核要求;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和9个地表水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均为100%。
8月26日,在琼山区凤翔街道桂林社区,村(居)级河长陈伯龙(左)正和同事通过无人机巡查美舍河河面及沿岸。本报记者 康登淋 摄
B 科技赋能 河湖管理更智慧
一台无人机从岸边腾空而起,在美舍河上空巡查。“中山南桥附近,有人在河边钓鱼。”8月26日,琼山区河长办工作人员利用无人机巡河时发现了问题。接到反馈线索后,正在附近巡河的陈伯龙立马返回来,对钓鱼群众进行了宣教,成功劝说对方收回鱼竿。
“过去,我们只能沿着河岸巡查,巡河时间长、效率低、易发生危险。”陈伯龙说,无人机能够全方位、高效率巡查河道,让问题及时浮现。前两年,为了做好巡河工作,陈伯龙还自掏腰包买了无人机,以空中航拍巡查与地面徒步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排查水体存在的问题。
这是海口利用科技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的新尝试。为了提高巡河效率,海口打出“人”“机”组合拳,开启基层智慧巡河新模式。如今,通过大力推广河长APP及“无人机”“无人船”“电子眼”在巡河中的运用,实现了巡河管理实时化、巡河记录可追溯、巡河日志电子化。
近年来,在河湖管护方面,海口积极推进数字化改革,建立了河湖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智能监管、信息共享等方式不断为智慧治水注入新动力。该平台建立起高规格的联动机制,把各区政府、水务、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32个部门列为河湖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任务分工,有效提高办件速度和质量。在水利部2018年组织的“中国水利记忆”读者评选活动中,该平台获评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2023年,全市共收到河湖问题投诉218件,处理率和办结率均达100%。
“我们正在开发‘六水共治’智慧管理APP,将实现巡河打卡、问题上报、督办交办、整治销号、评价打分一体化运作,实现河湖问题快速闭环流转处置。”琼山区河湖管理中心主任罗昌群介绍,结合大数据,该APP将汇集全区水系水质检测信息、水域地理信息等,形成可视化的“电子水系一张图”,达到河长精准查询、重点施策目的。
8月26日,在美兰区蓝天街道塔光社区,村(居)级河长吉丽(左)和同事正在巡查河道。 本报记者 康登淋 摄
C 全民参与 河湖环境更美丽
“现在水清了,河里能看到鱼,空中能见到鸟,环境比过去好了很多。”8月26日,在美舍河琼山区琼桂路段,市民庞海燕带着3岁的孙女正在河边散步。谈到美舍河的变化,家住附近的庞海燕最有发言权:“以前,河边垃圾多,河水味道重,路过的时候,我们都要捂着鼻子快步走才行。”
河水湖水清澈、两岸植物茂密、步道长椅齐全……如今,越来越多的河湖已成为海口市民的亲水乐园。记者从海口市河长办获悉,截至目前,海口围绕“幸福河湖+生态修复+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旅游提升”等主题,累计创建美舍河、五源河、芙蓉河、迈雅河等39条省级幸福河湖,形成了一批治水效果明显、管护机制完善、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治水实效,带来水经济新业态。“一到晚上,这里灯光璀璨,人气很高。”在美舍河美兰区群上路段,吉丽一边巡河,一边指着依河而建的海口雅乐里说道。作为美兰区2023年重点打造的核心商圈之一,雅乐里已经形成集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空间,以其滨水公园景观和多元化商业生态,正引领城市生活新风尚,重塑区域经济价值。
走进迈雅河湿地旁的溪头村,随处可见古色古香的国风元素。今年以来,该村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引入公司投资开发,打造集古琴制作、培训、演出,以及古琴博物馆、主题民宿、农家乐等业态于一体的溪头古琴文化村。“村里比以前干净漂亮,还新开了咖啡店、民宿、农家乐,现在进村的游客越来越多。”近日,在村口的咖啡店里,66岁的村民陈芳胜一边品着咖啡,一边开心地和记者分享着村庄的变化。
“今年,我们将继续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为群众创建更多幸福河湖,同时鼓励各地积极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幸福河湖建设,把河湖优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成水经济,因地制宜探索打造绿色新业态,持续做好、做活‘水文章’,实现河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海口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俯瞰海口湾一带,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卷。 本报记者 杨鹤 摄
记者手记
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水经济
□本报记者 龙易强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海口水资源丰富,有大大小小的水体470多个,既有“七水渥野,一江护郭”的豪迈,也有“碧波千里,蓝天一色”的美景,自古就有“水城”的美誉。
近年来,海口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协同推进“六水共治”工作,谋划打出污水处理、农村饮水补短板、防洪排涝等一系列惠及民生的“组合拳”,水生态环境进一步提质增效,为群众提供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绿色亲水空间。
发展绿色水经济是幸福河湖的升级版。水经济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消费,既能催生河湖新业态,让沿岸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助力城乡发展,又能“兴水”促“治水”,反哺水利工程建设管养,促进水利健康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是发展水经济的制胜密码。要结合河湖资源、人群特点、区位优势,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分类培育水上运动、河湖游轮游艇、水利风景区、滨水休闲康养等不同业态,推动水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当“河长制”走向“河长治”……海口协同推进“六水共治”,绘就美丽幸福河湖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