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到:
儋州腊肠:用传统技艺留住家乡味
2024年09月04日 09:14 来源:南国都市报

色泽暗红的腊肠油光泛亮。(记者 李庆芳 摄)

咸香的腊肠八分瘦两分肥。(记者 李庆芳 摄)

  南国都市报9月3日讯(记者 梁振文)腊肠,是儋州的美食家族里为过年准备的一种美食。秋风起,腊味香。入秋伊始,儋州各家各户就开始制作腊肠,当地居民家的房顶、庭院都开始晒自家制作的腊肠。阳光下,一串串色泽暗红的腊肠油光泛亮,空气中都弥漫着阵阵肉香味。

  明清时期,客家人大规模迁移至儋州,为了保存食物,他们便把鲜肉腌制起来,久而久之腊肠等各种腊味就在儋州流行开来,逐渐影响到分布在同地区的军话群体、黎族苗族同胞,最终形成独具风味的儋州腊肠。“其实早在1995年,我就开始接触腊肠。”居民赖秀艳谈起与腊肠的缘分,当时她在造纸厂工作,她与丈夫工资低,制作腊肠成了补贴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

  “儋州腊肠制作方法很独特,按照家人传授的方法,要选用新鲜的猪肉,手工切成小块,按照瘦肉八分肥肉两分的比例,用各种调料腌制,然后将腌制好的猪肉填入猪肠中,再用细线绑紧,进行晾晒。”赖秀艳称,每天晒制至少8小时,晒足10-15天。这样制成的腊肠,油光泛亮,香气扑鼻。咬一口,肉质细嫩、口感咸香。

  “这根腊肠,之前是维持我们整个家庭的生计,现在也撑起了我的事业。”赖秀艳因工伤在2003年下岗。由于无法外出打工,腊肠成了她东山再起的依靠。经她不断改进、创新的儋州腊肠,口味越来越好,逐渐受到大家的追捧。

  2019年,赖秀艳在大女儿的帮助下成立“儋耳舅母食品有限公司”,推出“儋耳舅母”腊肠品牌。“品牌的成功创立,让大家将‘舅母’与‘腊肠’画上等号,成为儋州腊肠的具象代名词。”如今,市场已经认可“舅母”腊肠,只要提起儋州腊肠,就绕不开“舅母”品牌。

  为了开拓儋州腊肠市场,让它走得更远,从2019年开始,赖秀艳开始网上销售,并积极参加展会、美食节评比活动,让越来越多人了解儋州腊肠。

  从开始借助口口相传的线下销售,到接触电商,赖秀艳感觉时间越来越不够用。制作腊肠耗时长,线上销售需要打理,赖秀艳每天都很辛苦。而为了提高腊肠的生产效率,同行们引入切割机、灌肠机、烘干机等设备,原本需要晾晒十几天的腊肠,现在只需要7天即可“出炉”。

  “效率提高了,味道没变,但总觉得缺少一点滋味。”面对越来越多的订单,赖秀艳依旧坚持传统的手工制作。她认为传统的美味需要时间来沉淀。

  “除了传统风味,我们还推出了麻辣、黑椒等口味的腊肠。”赖秀艳还在餐饮上发力,研制丰富儋州腊肠的吃法,除了日常的白灼、清炒,现在受市场追捧的腊肠红鱼煲仔饭更是香飘岛内。

  2022年,儋州腊肠制作技艺被列入儋州第七批市级非遗名录。风味独特的儋州腊肠,是儋州群众春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也是在外儋州游子餐桌上一道家乡菜,更是其他人对儋州的一种认知。如今,赖秀艳借助网上销售,让儋州腊肠插上翅膀飞出海岛,这一口咸香腊味也能解乡愁。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