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播种“太空种子”。(本组图片均由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太空种子”育秧前需要用水浸泡至发芽。
为“太空种子”育秧工作作准备。
南国都市报11月16日讯(记者 利声富)翻耕、整地、播种……15日,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试验基地,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浸泡过的水稻种子撒播在平整的苗床上。与其他水稻播种不同,这批水稻种子是实践十九号卫星带回来的“太空种子”。此次播种的水稻种子虽然只有200克,但其播种将对推动海南水稻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日前,实践十九号卫星顺利返回地球,搭载了海南筛选的50公斤植物种子,涉及水稻、玉米、火龙果、西番莲等约60个品类。其中,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经层层筛选出紫70、寿乡1号、美香93S、农恢1号和农紫糯3号等6个具有独特遗传特性和优良农业性状的500余克农乐南繁水稻种子搭载实践十九号卫星奔赴太空。
眼下,正是新的南繁季,11月15日,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将200克水稻“太空种子”在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试验基地播种。接下来,他们将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大、海南大学等科研院校,发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优势,精心培育出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水稻新品种。
在“太空种子”中,“寿乡1号”是“海南好米”金奖品种。其是籼型水稻品种,米质特优、外观透明,抗病性好,分蘖力中强,抗倒性较强,米质超过泰国香米。“我们拟通过太空育种技术,培育出更多的‘海南好米’品种和功能性大米品种,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仕明说。
太空育种是将种子等植物材料搭乘返回式卫星和载人飞船等航天器进入太空,利用空间环境的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等综合因素诱发种子基因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新品种、新材料、新种质的作物育种新技术。“太空种子”返回地球,只是太空育种漫长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后续的实验室试验、田间试验、产业发展是整个空间育种工程项目的核心。接下来,50公斤的“太空种子”将开始一段新的“入地”旅程。
据了解,太空育种具有“诱变效率高、育种周期短、有益变异多”的优势。下一步,各育种单位将结合南繁育种优势,科学设计好地面试验方案,加速航天育种材料的成果转化和推广。主要农作物方面将筛选出高产、抗旱、耐盐碱的优良品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特色经济作物育种方面,通过快速繁育,加速航天番茄、辣椒、茄子等优异突变体的筛选与推广,提高海南特色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热带特色水果育种方面,则研发耐热抗病的芒果、火龙果、西番莲等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