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一月,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新星居与新星农场有限公司实行改革,两家单位融合,合力突破发展壁垒,聚焦新星独有的特色优势,持续在为民、惠民、利民和推进项目落地上下功夫,让体制机制改革服务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星居一区三队毗连什玲镇镇区,但连队居民却面临着长期用水不便的问题。连队居民黄海交大姐告诉记者,他们每家每户都是自己打水井解决饮用水问题,水压不稳定,特别是夏季天气干旱,用水更为困难,喝上自来水是大家多年的期盼。
居民“饮水难”,只是新星居与新星农场有限公司融合前存在的民生问题的一个缩影。如何让民生账单不欠账?让区域协同发展?面对新星居发展动力不足,民生欠账较多等问题,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必须改革!
在多方推动下,今年一月,新星居与新星农场有限公司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实现融合,归属新星居党委负责。融合后两家单位职责属地的民生和基础设施纳入全县建设总盘子,加大资金投入,为居民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今年初,县水务部门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项目建设,完成什玲镇供水管网改造,新星居一区三队也在改造范围内。现在连队居民终于用上了洁净、安全的“放心水”。
融合后,新星居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解决居民饮水方面。新星居六区区部距离县城大约5公里,通往区部的一座漫水桥一直是周边居民的痛处,由于该桥地势较低,汛期时河水上涨,桥面就会被河水淹没,既存在安全隐患,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今年6月底,新星六区桥项目列入了2024年省级民生实事改善农村出行条件项目,并动工建设。新星六区桥项目的建设,让当地居民开心不已,困扰他们多年的雨天出行难问题即将得到解决。
住房问题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住房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居住需求,还直接影响到生活质量、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由于多种原因,新星居不少连队居民还居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老旧危房里。自融合以来,新星居党委时刻关注居民住房问题,并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工作。目前开展32栋D级房屋销号工作,已拆除18栋,完成销号任务量的56%。
新星居七区三队是归侨的聚居地,正在修建新房的居民陆邦郎告诉记者,今年初他在海易办APP进行建房登记申报,很快得到了答复,居里和公司及时派工作人员来实地核定建设用地,县住建部门也给予了审批,6月底他们居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得以拆除重建,让他们多年来的安居梦不再是梦。
新星居与新星农场有限公司融合一年来,新星居党委持续深化农垦改革、将推进农垦高质量发展作为突破口,在职责上对两家单位进行重新确定和划分,紧紧围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的目标任务,制定《新星居与新星农场有限公司协同工作清单》,并进一步完善一批制度,形成“分工不分家”工作合力,整体联动“一盘棋”谋划推动,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办事效率,解决了一批职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现在无论涉及居还是公司的业务,均由居服务中心统一分配、办理,打破了以往居民分不清居与公司职能,导致“事难办”的尴尬局面。
自实行体制机制改革以来,新星居党委持续聚焦民生福祉,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清单持续“加码”,通过实施一系列工作措施,让更多职工和居民享受到融合发展的成果。例如:解决了并场队、归侨队职工群众的耕地地力补贴发放等问题;投入56万元修建农田水利设施;投入15万元对4个并场队73.82亩非粮化水田进行平整等问题;同时还大力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先后发放红毛丹苗2514株、榴莲苗4945株,并组织200余户种植户参与各类专项培训,极大地激发居民发展自营经济的热情,通过产业发展,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新星居和新星农场有限公司融合后的主管部门,新星居党委这个“火车头”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还积极指导两家单位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创新实施“党建四项行动”,以党建带业务,扭转了新星农场有限公司党支部“重业务轻党建”的现象,并成功摘掉了“软弱涣散”党支部的帽子。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民意是一切改革的出发点。新星居党委以群众“看得见”的民生温度,“摸得着”的工作措施,主动作为,与县里各有关部门加强沟通、齐心协力、同频共振解决好体制机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切实扛起责任担当,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民生领域的每一项改革,都彰显出了县委县政府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的决心、力度和成效,让民生实事更加可感可知,也让广大职工居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改革红利。
记者:卓子榆 吉薇 刘亚片 曾敏锐 见习记者: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