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动漫产业园二期保明数字创意街区。 记者 潘頔 摄
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复兴城供图)
近段时间,海口DOPAMINE数字游民社区负责人王梓轩与龙华区委人才发展局接洽频繁,他们想争取一些政策扶持,为社区内的数字游民赋予人才码,提供一些生活上的优惠和便利。
“区里对数字游民的服务工作很重视,项目推进很顺利。”王梓轩说。
近年来,海口数字产业蓬勃发展,数字游民群体日益壮大。开年以来,海口两大数字产业聚集地龙华动漫产业园和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相继推出数字游民社区,将人才服务列为数字产业发展的首要工作。以“产业聚集+生活便利”的多重吸引力,让数字游民从“心动”到“长情”。
截至2025年2月,海口已汇聚超千名数字创意人才,依托日益优化完善的产业生态,海口正以“产业磁场+柔性服务”构建数字经济新图景。
南国都市报记者 张野
氛围好配套全
“热带工位”上的惬意生活
海口,这座以椰风海韵著称的旅游城市,正悄然成为数字游民的“热带工位”。
位于海口百年古村昌学村的龙华动漫产业园,办公设备正在陆续搬进创作大楼内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办公区,这里即将迎来一批来自北京的团队入驻。
团队负责人燕宇轩早在一年前就从北京来到这里,一番考察后,他在这里成立公司,专注于动漫生产和AI辅助动漫工具开发,园区不仅提供了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还在税收减免、硬件扶持、资源拓展等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像燕宇轩这样的数字游民,产业园内还有100多人,他们大多是数字创意产业的从业者,谈及选择这里,原因主要是两点:自由和便利。
不用打卡、没有通勤,一觉睡到自然醒,推开窗就是乡野画卷……这几乎是每位数字游民在这里的真实生活写照。海外自媒体运营人员郝怡然自去年3月跟随公司来到这里,如今依然沉醉于这种生活状态中,“环境好,很安静,工作氛围也好,各项生活配套也很便利,在这里工作感受不到大城市的‘卷’,更多了一份轻松与惬意。”她说。
“这里可以无障碍使用国际互联网进行独立业务输出尝试,随时跟全球联通信息同步,也没有以前工作的压力。”从事创意出海业务的英英说。
“数字游民需要的不是一张办公桌,而是一个能扎根的生态。”龙华动漫产业园管理方海南漫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易慧表示,产业园在规划之初定位就是为数字创意产业的从业者们打造一个专属的数字游民社区,创作者们可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也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共享空间内探索创意和灵感。园区还会定期举办各类活动,比如主题分享会、企业项目对接会、漫展等,促进分享经验、共创项目,拓展人脉资源。
“大家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度非常高。无论是知识分享类活动还是休闲娱乐类活动,每次参与人数都能达到社区总人数的70%-80%左右,大家都很享受在活动中交流和放松的过程。”易慧说。
产业集群发力
打造数字人才“强磁场”
近年来,海口抢抓数字经济机遇,精心培育的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龙华动漫产业园等园区释放出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为数字游民提供了扎根的土壤。
龙华动漫产业园通过“古村+数字”模式,入驻园区动漫企业总营收突破1.3亿元,年均40多部作品从这里走向全球。去年,产业园二期保明数字创意街区开街,更为完善的配套吸引了涵盖动漫、游戏、AI+、短剧、自媒体、线上教育等30余家相关企业进驻,大量的“出海”业务在此汇聚。
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一直积极探索跨境数据有序流动试点。去年,由产业园和龙华区政府共建跨境数据服务产业基地成立,先后引进了星宙之形、播萝MCN、您好传媒等来数加工、跨境直播、游戏出海等企业,围绕数字游民联合星宙之形来数加工场景引进国内外3D建模人才来发展,同时围绕跨境直播生态引进多个服务直播企业的数字游民工作室。
园区产业副总经理姚志国介绍,依托跨境数据服务产业基地,产业园为数字游民提供前期落地咨询、注册、灵活办公、人才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同时配套了共享办公、共享会议室、共享直播间、国际网络专线、云服务及本地数据中心等配套设施。
去年复兴城新增企业数超过2500家,园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增长20%,迈上500亿元台阶。这也标志着海口正通过数字游民与产业的深度绑定,释放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从“候鸟”到“留客”
海口如何留住数字游民
数字游民在海口数字产业发展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姚志国认为,在人才吸引上,数字游民自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能,可填补海南人才缺口,另外吸引同领域人才聚集,形成细分领域人才池;产业带动上,数字游民自带轻资产创业项目,可孵化本地中小微企业矩阵,吸引数字游民服务商落地,带动产业发展。
数字游民的杠杆效应和磁极效应正在显现,围绕着数字游民的人才“争夺战”也悄然打响。
今年1月,复兴城数字游民基地揭牌;2月,海口首个数字游民社区在龙华动漫产业园试运营。今年龙华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数字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动动漫产业园建设数字加工贸易区。
如何让这些数字游民从“心动”到“长情”?姚志国建议,要从创业痛点出发,把服务送到心坎上,他提出构建低成本创业+就业支持体系,在复兴城等园区打造数字游民产业社区,提供集成共享工位、高速WiFi、路演空间,配套企业注册、法务咨询一站式服务;完善和提升面向年轻数字游民的生活、社交场景的配套;支持csdn等平台落地海口,提供场地、活动、基础云的服务。
“数字游民需要的是‘可生长的生态’,而非静态服务。”海南师范大学教授裴广一认为,数字游民大多来自省外,增强对海口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很有必要,可以通过加强文化融合,举办交流活动等形式,助其扎根海口。唯有产业生态、生活品质与文化归属协同发力,方能实现数字游民从“候鸟”到“留客”的深度转化。
海南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协会理事长林明瑜认为,可以借助自贸港的政策优势,有针对性地提供政府公共服务。“如果数字游民的工作稳定性不高,那么意味着他的收入不稳定,那么必然不可能长期留在海口。相关部门可以出台一些短期借贷服务来解决。”
此外,林明瑜还建议,通过自贸港的自定义“负面清单”制度,打造更多的数据产品出入境;提供国内外的贸易、产品、服务中介机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