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到:
海口积极拓展数字化桥梁养护应用场景
2025年03月02日 10:27 来源:海口日报

  “无人机起飞,开始巡航拍摄画面。”2月28日,在海口世纪公园,海口市建工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监控主管符霖操作无人机飞向世纪大桥上空,多角度拍摄大场景图和细节图,为桥梁巡检提供支持。

  这是海口持续加强桥梁养护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海口积极推进桥梁管理养护数字化能力,通过深度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桥梁管养的智能化水平。

近日,在海口市建工集团监控室,工作人员通过“桥梁管养一体化平台”监测桥梁各项数据。本报记者 孙士杰 摄

  □本报记者 曾昭娴

  科技赋能 桥梁养护有“妙招”

  作为海口的重要交通枢纽,世纪大桥和琼州大桥车流量较大,日常监测数据至关重要。海口市建工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工室副主任王建燊介绍,由于两座大桥属于特殊结构桥梁,关键拉撑设施位置较高,受交通影响,人工检查较为不便。因此,无人机在日常检查桥梁病害和监测设备构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在世纪大桥和琼州大桥上均安装了健康监测系统。以世纪大桥为例,共布设了76套传感器,能够24小时实时监测风力风速、温度、索力、位移和车流量等数据。”王建燊进一步解释道,如果遇到强台风等极端天气,系统会重点监测桥梁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实时判断桥梁的健康状况,为桥梁上的各类活动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

  通过无人机的镜头,记者看到,世纪大桥的桥墩上安装了多个手掌大小的位移传感器,拉索上紧密贴合着索力传感器,桥顶的风力传感器则随风摆动。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传感器,却在捕捉桥梁微小隐患、发现细微缺陷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王建燊表示:“当各项数据超出安全数值时,传感器会立即将数据传至后台系统并发出预警,我们会第一时间前往现场进行检查和处理。”

  “大数据+” 实时监测有“大脑”

  在传统的桥梁管养工作中,常常面临实况掌握不足、安全风险难以及时发现等问题。如何实现转型升级,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出行日益增长的需求?海口给出的答案是:以“大数据+”为抓手,推动桥梁养护向智慧化转型。

  3月1日上午,记者走进海口市建工集团监控室,看到“桥梁管养一体化平台”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交通流量、主塔和梁体位移、斜拉索索力、结构振动等多项重要参数。现场监控人员的电脑上,世纪大桥的BIM模型系统清晰标注了各类传感器的位置,点击鼠标即可查看每个传感器的详细数据。

工作人员利用无人机为桥梁巡检提供支持。本报记者 孙士杰 摄

  “目前,除了世纪大桥和琼州大桥安装了传感器外,其余57座桥梁也已全部安装摄像头,实现了桥梁路况和设施设备的线上监测与集成管理。”监控员王伟指着屏幕上一个个实时变换的数字说,通过实时监测这些数据,监控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提前预警,大幅提升了管养工作效率。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计划在海口56座桥梁上安装结构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桥梁振动、变形、车辆荷载、风力荷载等多项健康指标。进一步提升桥梁环境品质,着力打造“畅通、安全、舒适、美观”的交通环境,为市民和车辆的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