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林博新
3月7日一早,万宁市南桥镇桥北村村民卓秀荣带着镰刀来到斑兰叶种植示范基地。她熟练地挥动手臂,将一米高的斑兰叶齐根割断。“清晨叶子柔软易收割,品质也更好。”卓秀荣说,这些带着露水的斑兰叶会被打包成捆运往收购点,她带领的小班组每人每天收割量可达200斤。
今年开年,江苏兴化某食品公司便签下了14万斤斑兰叶订单,种植户们忙得不亦乐乎,采摘、打包、运输……每两到三天就要出一次货。
南桥镇桥北村斑兰叶种植示范基地。陈先哲 摄
夯实产业基础:标准化种植与集约管理
桥北村是南桥镇斑兰叶产业的核心区域,种植面积约2200亩,占全镇种植总面积的44%。基地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村集体整合土地资源,农户负责种植管护,企业负责收购。
“今年斑兰的价格达到了1.6元到1.7元每斤,比去年上涨了25%左右。”桥北村斑兰产业致富带头人王有光介绍,斑兰叶价格的提升,大大激发了农户种植的热情。
在科学管理下,近年来,每亩斑兰种植密度从1200株提升至1800株至2000株,配合绿色种植标准,实现年收割8茬、亩产4000斤至5000斤的稳定产出。该模式带动400余人次就近务工。
王有光介绍,斑兰叶分为市场叶和工厂叶两类,前者要求叶片完整、品相优良,直供餐饮店用于制作冷饮、糕点;后者则作为冻干粉原料,主要销往食品加工企业。
王有光搬运收割好的斑兰鲜叶。陈先哲 摄
下午3点,载着1.2万斤斑兰叶的冷链货车驶出桥北村,前往附近或邻近市县的冻库。这些散发着独特清香的植物,将在当晚搭乘冷链货车跨越琼州海峡发往广东、江苏等地。
就在近期,王有光还对接了万宁一家知名食品公司。“他们要大量进货,制作斑兰粽子、斑兰月饼等,一天的需求量能达到2000斤到3000斤。”王有光说。
目前,南桥镇同步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将鲜叶销往全国,并与农贸市场、超市建立直供合作,全镇斑兰种植规模已达5000亩。
提升附加值:深加工升级产业
在南桥镇小管村,香斑南桥农产品加工厂的两座车间已完成基本建设,目前正布局内部场地。
投产后,该厂日处理鲜叶能力将达50吨,除了斑兰叶外,还将承接椰子、菠萝蜜、咖啡、益智等农副产品的加工。香斑(万宁)科技公司总经理杭志龙介绍,公司在安徽亳州中药材批发市场、成都及西安批发市场均设置了点位,旺季直接销售鲜果,淡季加工冷藏,“确保全年稳定经营”。
深加工带来的增值效应清晰可见,杭志龙算了一笔账:鲜叶地头价每斤1.7元,制成冻干粉后价格为每斤60元,价值提升35倍;普通菠萝蜜原材料收购价每斤2元左右,烘干成菠萝蜜干后,身价飙升至每斤55元。
此外,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饮所提供脱毒种苗、冷萃提取等技术,并推动斑兰原浆、饮料等20余种产品的市场化,科技赋能贯穿全链。目前,万宁正探索斑兰与益智、可可的间作模式,以及香精提取技术,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收购点成捆打包好准备运输的斑兰叶。陈先哲 摄
共享产业红利:联农带农与分红激励
3月4日,万宁市7个镇村的党支部书记在兴隆镇领取分红牌,总额120万元的资金中,桥北村得到48万元。
这场分红大会源于《万宁市斑兰叶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实施成果——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饮所兴科公司在全市建成千亩标准化基地,通过“政府+科研院所+村集体+企业”模式,带动农户增收。
具体分配显示,南桥镇新坡村获6万元,山根镇多扶村获17.9万元,三更罗镇南平村获18.6万元。这些资金将用于扩大种植、改善基础设施。基地每年30%收益用于村集体分红,其余投入维护与生产,形成“土地租金+务工收入+分红”三重收益。
各村党支部书记上台领取分红牌后,大家纷纷表示对万宁斑兰叶、咖啡、可可以及菠萝蜜等产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随着《万宁市斑兰叶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5年)》进入收官年,南桥镇瞄准斑兰香精研发、药食同源产品开发,计划扩建50亩收购、仓储区。从清晨沾露的鲜叶,到发往全国的深加工产品,这条全产业链正将万宁的生态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