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双面织,这一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胡春芳的匠心独运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她不仅技艺精湛,更将传承黎族双面织技艺视为己任,致力于将其发扬光大。
走进胡春芳的工作室,一幅幅精美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作品映入眼帘,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是胡春芳多年匠心独运的见证。此刻,她正耐心地指导两位徒弟,从图案设计到编织细节,她力求将每一个步骤都雕琢至完美无瑕。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县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非遗传承人刘春秀说:“2011年就跟胡老师学双面织,老师她比较细心的,我们要是不懂过来找她请教,她也比较耐心地教我们。”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县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非遗传承人黄春玉说:“单面织学很快,双面织很难学,学半年才入门,老师那个技术难,高难度,我们还学不会。”
胡春芳自幼对黎族纺染织绣技艺情有独钟。9岁那年,她便跟着奶奶学习这门古老的技艺,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1985年,她在奶奶的遗物中意外发现了一件珍贵的黎锦双面织作品,这件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情感。
国家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胡春芳说:“1985年那时候,我奶奶过世,我妈妈就把奶奶的作品全部搬出来,我们感兴趣就一条一条拿来看,就是发现一条有双面织的,跟其他的不一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胡春芳发现,黎族双面织技艺由于工艺复杂、耗时耗力,正逐渐被边缘化,现代的织锦大多采用单面织技术,双面织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2003年起,她便凭借着对奶奶作品的记忆和自己的不懈努力,踏上了复苏黎锦双面织技艺的艰难之路。在两年的时间里,她不断尝试、摸索,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但始终没有放弃。终于,在2005年,她成功创作出了第一件黎锦双面织作品,为这门技艺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胡春芳说:“黎锦双面织和传统单面织是不一样的,它是有创新,我也很想找个机会,找个地方把我所有掌握的双面织的技术全部传承给他人,不能在我这一代我创出来,又在我这一代失传。”
2010年,胡春芳成功入选海南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次年起,她便开始收徒传授黎锦双面织技艺,同时积极参与各项非遗宣传和培训活动,致力于将这一濒临失传的技艺发扬光大。截至目前,她参与培训的学徒已超4000人次,亲传学徒中有四人被评为县级非遗传承人,其中一人正在申报省级非遗传承人。
多年来,胡春芳共创作黎锦作品超两百件,其中有30余件作品被国家、省、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有关机构收藏,这不仅是对她技艺的认可,更是对黎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的贡献。2025年3月,胡春芳被评为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对于未来,她也有着更长远的规划,希望能够培养更多优秀的传承人,让黎族双面织技艺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胡春芳说:“下一步我也是打算找个场地,办个传习所,方便我们有展示的地方,还有人家来学习的场地,这样就能发展到更多的人来学习我们的双面织。”
记者:蔡光晟 李经龙 鲁先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