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海南新闻4月16日电(记者 王晓斌) 正在此间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中国移动展示的一系列通话新技术引发关注。从已经实现的人工智能(AI)通话功能,到正在测试中的裸眼3D通信技术,手机的通话功能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AI赋能通话:从沟通工具到智能助手
当前用手机进行语音或视频通话,传递的是彼此的声音、影像。中国移动推出的“5G新通话”,成功将传统通话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开创“通信即服务”的新模式。
4月16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主场馆内,中国移动工作人员在介绍“5G新通话”产品。记者 王晓斌 摄
“同声传译”功能让语言不再成为障碍,中外友人通话时,双方可以各自使用母语,系统会实时翻译成对方熟悉的语言。这项功能直接基于移动号码实现,无需额外应用,为国际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AI通话”功能则通过手机拨号盘调起多种AI服务,AI就像一位在线的私人助理,能在通话过程中提供实时字幕、智能翻译,并在通话结束时保留通话速记,甚至整理通话重点内容。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可通过视、听、操作实现多模态交互。
“视频通话接入大模型”更是开创人机交互新范式。用户使用手机可以与AI进行视频通话。在这个通话中,另一端的AI智能助手可以向用户提供行程规划、查询信息等服务。
中国移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述功能不需要额外购置硬件设备,移动用户使用智能手机即可触达。
裸眼3D通话:让远方亲友“跃然屏上”
如果说AI赋能让通话更智能,那么中国移动推出的“AI沉浸式通信”技术,带来的裸眼3D效果则让通话更有温度。相关功能已在多地完成技术验证,展现出通信的未来图景。
想象一下,当你和远方亲友通话时,对方不再是平面屏幕上的影像,而是具有真实深度感的立体形象,仿佛就站在眼前,触手可及。这种沉浸体验不需要任何特殊眼镜或设备,在普通手机上就能实现。这就是“AI沉浸式通信”技术带来的通话新体验。
这项技术利用特殊的屏幕光栅和眼部追踪算法,让左右眼看到略有差异的画面,从而产生立体感知。在演示中,工作人员用单摄像头手机进行视频通话,AI算法实时将2D画面转换为3D影像,通话双方都能感受到明显的立体效果。用户可以在通话过程中随时切换2D和3D模式,还能互相发送3D内容及3D表情。
据介绍,中国移动已在多个省份完成了裸眼3D彩铃、裸眼3D单向视频等业务的技术验证,将持续在采集、编码传输、渲染显示上进行关键技术攻关,推进裸眼3D通话方案的进一步成熟。
功能突破的科学技术支撑
这些令人惊叹的通话新体验并非凭空而来,它们的背后是多项前沿技术的协同进步。
5G-A网络提供了超高速度和极低延迟,能够实时传输和处理海量数据,为AI功能和3D视频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正是这种强大的传输能力,才使得复杂的AI运算和丰富的视觉体验成为可能。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实时语言翻译、通话内容理解、2D到3D的转换等功能得以实现。AI就像给通话装上了一个“智慧大脑”,让手机不只传递声音和画面,还能理解内容并提供帮助。
显示技术的创新则为裸眼3D提供了硬件支持,特殊的光学设计和精确的眼部追踪,让用户无需额外设备就能感受立体效果,极大提升了使用便捷性。
随着这些技术不断成熟,我们的手机通话正从简单的沟通工具,发展为融合多种服务的智能平台,并向着更加自然、沉浸的立体体验迈进。未来,“打电话”这个简单的日常行为,可能会带给我们远超想象的丰富体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