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佳琪
悠扬的乐声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七仙广场传来,如清泉流淌,似山风低吟。56岁的黎族竹木器乐传承人黄亚平指尖轻抚灼吧,竹管间跃动的音符与团队成员的和声交织,一曲《欢迎你到六弓来》唱出了黎乡的淳朴与热情。近日,黄亚平捧着一张特殊的“身份证”——作品登记证书,笑容里满是自豪:“这首歌的词曲、乐器,甚至乐器的制作,都是我的心血。如今有了版权保护,它们再也不会消失在时光里了。”
从“独奏”到“共鸣”
黄亚平与黎族竹木器乐的缘分,始于家族的血脉传承。“爷爷的曲调,父亲的技艺,是我童年的记忆。”然而,这份热爱曾一度沉寂。“那时,黎族器乐知音寥寥,我只能独自演奏,权当消遣。”提及往事,他眼中闪过一丝落寞。
转机始于近年来非遗传承的春风。“三月三”节庆的欢歌、“亲加奔·村晚”的舞台,为像黄亚平这样的民间艺人打开了通往更广阔天地的门。今年“村晚”海选上,他将非遗技艺与黎族民歌融合,一曲终了,游客的掌声与赞叹让他重燃信心:“我要让更多人听到黎族的声音!”如今,他的“六弓黎族乐器弘扬组合”已吸引20余名学员,校园里也回荡起竹木器乐的清音。
为文化传承书写“数字家谱”
民间文艺的“活起来”需要舞台,而“传得久”则需要法律的护航。2024年,保亭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一场以版权登记为核心的文化保护行动悄然展开。
“版权保护不仅是确权,更是为文化存根。”保亭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海侠介绍,当地设立版权保护服务站,简化流程、降低成本,让创作者轻松为作品办理“身份证”。如今,113件民间文艺作品——从版画的线条到摄影的瞬间,从音乐的旋律到手工的匠心,都有了专属的“数字底稿”。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作品信息便跃然屏上,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在此完美交融。
手握版权证书,黄亚平的创作热情愈发高涨。他计划将黎语与普通话结合,谱写《看“三月三”来保亭》《七月初七仙岭来》,用音乐讲述保亭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以前父亲的歌谣随风而逝,如今我的作品会代代相传。”他摩挲着证书,语气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