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冀冀 通讯员 于丽
这几天,老符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没病一身轻!”5月13日上午,刚吃完早饭的老符,正抱着2岁半的小孙女,乐呵呵地向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说道。
就在半年前,每天吃完饭就跑厕所,是老符的生活常态。“肚子既痛又胀,实在忍不了,必须去医院检查。”老符说,在乡村,大家都习惯于病了就自己买点药吃,一怕花钱,二怕麻烦。令他没想到的是,这次的就医经历“省时也省钱”。
“肠道息肉有四五个,最大的有1毫米。”提起老符的病情,文昌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林崖印象深刻。5月8日,他来到文昌市锦山镇中心卫生院坐诊。
多年的临床一线经验,让林崖非常清楚,肠道息肉如同“定时炸弹”,80%的肠道肿瘤都与其有关,“必须要立刻动手术。”
听说要去文昌市人民医院“开刀”,老符面露难色:坐公共汽车,从锦山镇到文城镇要1个多钟头,再加上在医院排队、预约、挂号的时间,可能要等上数日才能排上手术。
晓得老符的难处,林崖一边联系文昌市人民医院,预约手术时间、预留病床,一边告知老符及家人手术注意事项。当晚,老符就顺利住了院。
5月9日上午,确诊肠道息肉的第二天。在40分钟的手术后,老符体内的5个肠息肉被成功取出。
“医院3天就治好了我拖了半年的病!”5月10日,经过检查,各项身体指标正常,老符出院了,他逢人便夸“医院好”“医生好”“自己运气也好”。
其实,老符的“好运气”,源自文昌近年来推动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由文昌市人民医院和文昌市中医院牵头,组建2个医疗卫生共同体,串联起25个乡镇卫生院(分院)、135个村卫生室。
“真正实现‘群众少跑腿,技术多下沉’。”文昌市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文昌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设备陈旧、技术单一的痛点,医院启动“一院一策”帮扶计划,为缺乏设备的卫生院捐赠彩超等基础医疗设备。同时,选派涵盖内科、外科、骨科、妇产科等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定期到乡镇卫生院开展坐诊和技术指导。
今年60岁的燕姐,和老符一样,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5月8日上午,燕姐到文昌市人民医院检查血糖时,三个“+”号的结果,让内分泌科主任符弟决定安排燕姐即刻住院控糖。
得益于文昌市医共体的双向转诊联动,燕姐被安排到家门口的东郊镇中心卫生院住院。经过7天的胰岛素控糖治疗后,燕姐血糖明显下降。
“不用去大医院,家门口也能看好病。”燕姐说,相比于以往辗转两地看病治疗,现在,在东郊镇中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也能监测血糖。
2023年,东郊镇中心卫生院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镇卫生院的医生和村医组成的团队,对高血压、糖尿病等5种慢病进行下村入户筛查、治疗和建档。
“家庭医生经常给我打电话,问我的食谱,提醒我多做运动。”燕姐说。
完善居民健康档案、为慢病患者提供长期处方、开展签约咨询和个性化服务……目前,文昌市东郊镇中心卫生院的17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已签约2.6万人。
文昌市卫健委党委书记杜冰表示,围绕“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的总体思路,以医共体为抓手,编织覆盖全市的医疗服务网络,实现医共体医疗资源统筹管理,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群众更有‘医’靠。”
(本报文城5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