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未至,粽香已浓。位于屯昌县南吕镇大罗村的大屯香食品厂房内,18名村民正赶制今年首批黑猪肉粽,这家已扎根乡村七年的粽子厂,不仅让传统手艺焕发新生,更托起了村民“家门口就业”的幸福生活。一起跟随镜头探寻小小粽子背后的乡村振兴密码吧。
走进厂房,只见工人们熟练地称量本地黑猪肉、码放红泥腌制的咸鸭蛋黄,添米、包裹、绑绳一气呵成,柴火灶台上摞着半人高的蒸锅,货架上堆满待发货物,大家有条不紊地为即将到来的端午忙碌着。
七年前,甘娥和姐姐带着客户对家乡粽子的盛赞返乡,发现乡亲们守着几亩薄田,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毅然回乡将打工积蓄投入建厂。由于选用优质的屯昌黑猪肉、本地咸鸭蛋和糯米,加之在烹饪环节保留传统的柴火煨煮,让大屯香的粽子广受食客喜爱。
屯昌大屯香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 甘娥:我们这个黑猪肉(粽)是用了我们本地屯昌的黑猪肉,咸鸭蛋黄也是用我们农户养的鸭子(产的),然后用红泥腌制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这样的蛋黄它是比较流油,也比较起沙。再加上我们那个本地的黑猪肉特别的肉质,它的皮比较薄,肉质也比较好,还是得到市场上的大部分人的认可。在乡村我们用的是柴火烧的粽子,它比较香。
厂房里,老员工左成燕的“手上功夫”最是显眼,只见她灵巧的双手在粽叶间翻飞,不过一分钟就完成了一个标准的三角粽。从一个农家妇女成长为全县裹粽技能大赛的冠军,如今她已是带出数十个徒弟的“老师傅”,直言没想到包粽子也能成家门口的“技术工”。
屯昌大屯香食品有限公司员工 左成燕:我是大罗村的村民,在这里工作都好多年了,收入也不错,主要是离家近,照顾小孩、老人很方便,在这里工作很舒服。
甘娥将乡愁转化为产业动能的抉择,既擦亮了屯昌黑猪肉粽的“金招牌”,更让留守村民实现了“灶台连着生产线”的就业转型。据介绍,前几年生意好的时候,大屯香全年产销肉粽达20万个。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也开启了数字化运营转型,拍抖音短视频、让网友“云监工”、直播讲解产品……大屯香正通过新媒体渠道将乡土味道链接到广阔线上市场,书写“柴火黑猪肉粽带活乡村经济”的生动故事。
屯昌大屯香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 甘娥:我们今年做了数字化运营,做起了新媒体,觉得这也是一个我们现在一个很好的一个出路,最近也比较流行村支书宣传的一些视频,也模仿着去做,以搞笑的一些形式,也希望我们更多的朋友支持我们。
来源:屯昌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蒙秀童 李韩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