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海口7月2日讯(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婧)连日来,海南岛天气“变化无常”,时常半小时前还是艳阳当空,转眼就阴云密布、暴雨倾盆。海南为何进入这样“来得急、下得猛”的降水天气模式?未来几天天气如何?
“南海夏季风爆发后,海南始终水汽充沛,为对流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且,最近南海季风槽十分活跃,近期海南岛的降水便主要是受其影响。”7月2日,海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吴志彦介绍道,南海季风槽内部低空辐合、上升运动强烈,具有充分的不稳定条件,配合海南岛白天尤其是午后强烈的太阳辐射加热,极易激发大范围对流云团,从而带来雷阵雨。
“譬如7月1日夜间的强对流天气,正是受南海季风槽影响的结果。”吴志彦介绍,降水集中时段与影响当地的天气系统密切相关。若仅受季风气流影响,降水通常呈现“昼强夜弱”特征——白天太阳辐射加热地表,空气剧烈上升形成积雨云;夜间缺乏热力驱动,对流逐渐消散,不利于形成降雨。然而,当南海季风槽“驻扎”海南时,其强大的低空水汽聚合效应可突破昼夜限制,不仅可能在白天带来持续时间更长的降水,在夜间也能形成明显对流。
据预测,未来三天至一周,海南仍将维持多对流天气格局,局地小时雨强可达70毫米以上。从空间分布看,海南岛西部、北部成为近期强对流天气的“高发地”,包括海口市、儋州市、临高县、昌江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等多个市县。
气象部门提醒,公众需密切关注海南省气象台发布的预警信号,重点防范雷电与短时强降水天气。短时强降水易引发城市内涝和山体滑坡,需警惕出行风险;雷电发生时应避免在空旷地带、树下或金属物体旁停留;户外作业人员应随身携带雨具,遇强降水时及时转移至安全场所;低洼地区居民需提前检查排水系统,防范内涝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