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蔚林
“海南仲裁新规落地,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与国际规则无缝接轨的仲裁服务,更有利于增强投资信心、稳定交易预期、维护交易安全!”日前,一例从新加坡回流到海南的跨境商事临时仲裁案件在洋浦审结,令当事人倍感振奋。这是海南自贸港临时仲裁制度首次吸引跨境争议在本地化解,意味着这项制度的域外公信力经受住了国际检验。
何为临时仲裁?海南省仲裁协会会长刘道俊介绍,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仲裁方式,可以有效避免由各国间迥异的司法体系和民商事法律制度带来的障碍,在国际商事纠纷领域中普遍适用并得到各国法律和国际公约的认可。相比机构仲裁,临时仲裁具有费用更低、形式更灵活、程序更便利等优点,同时在仲裁员、仲裁规则、审理方式、审理期限等方面赋予当事人更大的自由选择权,特别适合作为商事纠纷争议的解决方案。
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加快推进,2024年7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商事仲裁发展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应运而生、正式施行。这是我省出台的第三十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配套法规,主要亮点是在国内率先以自贸港法规形式对临时仲裁作出规定,为商事主体提供与国际接轨的仲裁服务,推动我省仲裁制度改革创新、法治化营商环境打造达到了新高度。
根据《若干规定》,在海南自贸港注册的企业之间,海南自贸港注册的企业与国外、港澳台企业之间,以及国外、港澳台企业之间的商事纠纷,都可以在海南自贸港进行临时仲裁。为了最大限度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若干规定》还允许当事人自行选择仲裁员、约定仲裁员人数,以及协商选定仲裁员程序等。在洋浦审结的这例案件中,当事双方共同选择的临时仲裁员,就是根据实际需要、按照规定条件,从约定仲裁机构的推荐名册之外选择,并经过海南省仲裁协会认可的。
刘道俊说,《若干规定》施行后,海南省仲裁协会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性监督指导职能,对标《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等国际通行的制度规范,先后出台了海南自贸港临时仲裁规则、快速仲裁规则、仲裁员信息披露指南等配套制度,并结合临时仲裁庭审实际制定了临时仲裁通知书、答复书、裁决书等示范文本。
“有了这一系列的制度保证,临时仲裁庭审公平专业、流程顺利高效,确实为企业节约了不少成本。”洋浦一案申请人新加坡某公司委托代理人表示。被申请人海南某公司委托代理人也认为,此次临时仲裁庭审彰显了法律的公平公正,让本地企业充分感受到了海南自贸港临时仲裁制度的优势,进而对海南自贸港法治化营商环境充满了信心。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从省司法厅了解到,为了让新规惠及更多商事主体,该厅成立了海南自由贸易港临时仲裁制度集成创新宣讲团,并开展了全面立体、持续多维的宣传推介——一方面“请进来”,承办海南自贸港法律周之临时仲裁推介会等活动,邀请境内外知名仲裁专家建言献策;另一方面“走出去”,到省国资委、海航集团、海南控股等多家单位和企业开展宣讲,到法国、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举办的国际商事仲裁服务推介和交流拜访活动、亚洲多元争议解决峰会等进行推介。
“我们已经公布了第一批临时仲裁员40名、储备了仲裁秘书70名,可以满足当前海南自贸港临时仲裁的基本需求。”刘道俊介绍,后续,海南省仲裁协会还将围绕科技创新、生物种业、商业航天、涉外知识产权、跨境医疗纠纷等领域积极打造临时仲裁的特色应用场景,同时有针对性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第二批临时仲裁员遴选,努力将各行各业的顶尖专家吸纳进海南自贸港临时仲裁员名单中来,全面提升临时仲裁员的专业属性、国际属性,以更加贴近海南自贸港各行业主体的实际业务需求。(本报海口7月21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