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程龙 摄影报道
7月25日上午,在海南东寨港(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现场,管护员在对红树林中的杂草进行清除。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7月25日上午,在海南东寨港(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现场,管护员胡辉堂在红树林间除草时有了惊喜发现:“快看,这桐花树栽下去2年多就开始结果了!”红树挂果,标志着其在野外环境中真正扎下了根。
7月25日上午,在海南东寨港(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现场,管护员胡辉堂查看红树苗结出的种子。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海南东寨港(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自2023年初启动,已完成退养还滩2680亩、新植红树林1600亩,并对2815亩幼林进行抚育。项目于今年7月11日通过初步验收。承建方中铁十二局集团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副经理文超表示,新植红树林已于5月初进入为期一年的养护期。
7月25日上午,在海南东寨港(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现场,管护员将红树苗扶正。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红树林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成为珍稀物种的天堂,随着保护工作的推进,还能创造经济价值,成为增收致富的“金树林”。2022年5月,三江农场的一片人工补植的红树林近5年的碳汇量进行交易,实现红树林碳汇交易量3000余吨,交易额达到30余万元,成为海南首个蓝碳生态产品交易。“随着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的种植完成,三江农场的红树林面积增加1600亩,蓝碳产生量也将翻番。”宋鑫说。
7月25日上午,在海南东寨港(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现场,管护员在对红树林中的杂草进行清除。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7月25日上午,在海南东寨港(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现场,红树苗长出种子。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7月25日上午,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修复项目,种植的红树苗开了花。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7月25日上午,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修复项目,管护员补种红树苗。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7月25日上午,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修复项目,管护员扛着铁锹走在红树林之间。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7月25日上午,在海南东寨港(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现场,新种植的红树苗茁壮成长。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