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到:
溪流百转润黎乡
2025年08月01日 11:10 来源:海南日报
流经三道镇的三道河。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栋田 摄
流经三道镇的三道河。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栋田 摄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操 余佳琪

  盛夏时节,河网密布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南大门”三道镇,骄阳似火,作物茂盛,雨林可亲,游人如织……这里以其独特的热带雨林及纯美黎乡魅力,描绘着“诗与远方”的绚丽画卷,成为藤桥河流域上一颗璀璨明珠。

  千百年来,在三道镇土地上,藤桥河流域多条支流穿梭其间,向东南方奔流汇入藤桥河干流。有了水系的孕育,三道镇汇聚了丰富的热带雨林、峡谷奇观、流泉叠瀑、黎峒风情,写下当地黎家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厚重历史。

  一湾碧水串起幸福生活

  “田滚河的河水静静地流淌,就像一位慈爱的母亲,默默地滋养着我们的农田和人民。”海南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高和曦在三道镇田滚村出生长大,对老家门前的河流充满了感情。

  高和曦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解放前的三道镇黎族村庄较为落后,百姓不懂挖井,生产生活全靠挑河水或引山泉水。“很多黎族村落形成的前提就是周边要有河流、有山泉。以三道镇为例,当地很多村庄都是因河而生,因河而兴。”

  在高和曦的记忆中,盛夏时节是镇上“摸鱼”的好季节。“沿河居住的百姓,世代享受着河流的馈赠。”他告诉记者,当地居民最原始的捕捞习惯是用手摸捞,俗称“浑水摸鱼”。

  “我小的时候,河水清澈见底。河里成群结队的鱼虾,随水流而舞蹈的水草,螺、蚌壳与大大小小的石头都一目了然。”三道镇三道居居委会副主任瑞彬在田滚河边的学校求学长大,他清晰地记得,河岸边高大的筒车把河水持续不断地舀入水渠,分流到各处稻田;田滚河的大桥上,总有人守着鱼竿最终钓到大鱼,带回家中,给一家人带来口福。

  “三道镇位于赤田水库水源涵养区,辖区内藤桥河支流众多,有田滚河、甘什河、合口河、三道河等,历史上,沿着蜿蜒的河道,三道人民打造了许多灌溉工程。”三道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廖武平介绍,三道镇河流沿线村庄的农业生产农作物灌溉主要依赖河流水源,近年来,村民们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红毛丹、龙眼、芒果、荔枝等热带经济作物超2.5万亩,成果显著。

  古老水脉滋养黎乡文脉

  位于三道镇的槟榔谷旅游区黎族传统文化博物馆里,珍藏着各种黎族民间文物,以及见证黎族发展历程的种种器皿和图片。馆外,实景黎苗风情展演中,黎族阿姐向远道而来的客人献上黎语迎宾民歌;黎族小伙唇间衔一片树叶,吹奏婉转曲调,通过才艺向黎家小妹表露情意,还原黎族婚俗……“作为黎族人,我希望通过展演展示,宣传守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吉贵表示。

  藤桥河流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集聚了丰富的文化元素。由古至今,依水而居的三道镇人民创作的民歌、民俗、饮食、技艺等,如同流动的文化长廊。

  “常与水系相伴,三道镇的百姓自然而然会将河流元素纳入到文化创作中来。”高和曦介绍,历史上,以河流为主题的黎家民歌曾广为流传,这些歌曲既包含河流元素,又有着黎族特色,带有很强的抒情性,传承了河流沿线黎族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有心相玩,鱼在深渊使网捉,用心捉鱼不畏湿”……以捕捞渔获为主题的民歌,细致描绘了黎族先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成为三道镇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藤桥河连接南北,赤田水库沟通内外,使得三道镇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交汇之地。

  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三道镇曾是琼南重要的商贸中转地之一。五指山等地一些黎族村落的百姓习惯顺着河流而下,到这里找寻客商,用粮食和土特产交换生产生活必需品;藤桥地区的商人也会挑着盐等物品逆流而上至三道,形成定点、不定点的临时性分散市场。

  “河流有效推动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三道现有的很多大姓氏家族曾由藤桥地区沿着河流迁徙而来,黎族传统服饰的演变也是最快的。可以看到,沿河的贸易往来繁荣了地区经济,对文化兴盛起到了促进作用。”高和曦说。

  藤桥河畔崛起生态宜居名镇

  甘什河发源于三道镇内槟榔谷旅游区丛林密布的山林,一路3.84公里,流经甘什村委会所辖多个自然村,最终汇入赤田水库。

  河道旁的密林,蓊蓊郁郁,满眼绿植。穿梭其中,一股自然气息扑面而来,杂花生树,野藤横生,草虫鸣唱,空气中弥漫着草叶的清香。

  近年来,三道境内多条河流都启动了生态修复工程,河流沿线建设一大批大型人工湿地,将原来的污染源变成净化水体。渐渐地,两岸变成了水清岸绿、产业兴旺的美丽家园。

  “环境好了,景也美了,现在出了家门口就是湿地公园,平时不少人都到这来散步。”傍晚时分,在三道镇三道居岸边,居民韦娟正带着自己的孙女散步消暑,眼前几块人工湿地绿意葱茏,让她的心情大好。

  依托“呀诺达”“槟榔谷”两个5A级景区,当地很多村民经营民宿、农家乐,应聘到景区做导游、服务员和表演艺人,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在槟榔谷旅游区,吉贵思考着带动乡亲们致富增收,积极探索“景区+农户”“农民+员工”的经营模式与发展道路。“我们在景区中建设了惠农一条街,免租金为村民提供铺位销售农产品。村民还通过景区合作土地分红、种植苗木花卉卖给景区等方式提高了收入。”

  “一直以来,三道镇始终坚持传承、保护、利用好悠久灿烂的藤桥河文化,保护好水环境,高质量打造展示河流文化与黎族文化特色的‘最美窗口’。”廖武平说。

  立足三亚经济圈,聚焦“三亚后花园”,三道镇正以“绿色生态旅游文化”为发展核心理念,努力做好水文章,努力塑造成为集“绿色生态宜居”与“海南黎族苗族传统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海南特色名镇。

  (本报保城7月31日电)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