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海南市场主体而言,“零关税”政策究竟带来了怎样的便利与自由?为何说它成为自贸港吸引全球要素、凝聚发展动能的关键磁石?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进入倒计时,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近日,记者探访海南航空,从航材进口到设备引进,从物流升级到维修布局,解码“零关税”红利如何转化为运营优化与增长动能,感受政策赋能下的企业获得感。 □南国都市报记者叶长文 姚浩
零关税航材:
为运营成本做“减法”
“自2020年至今,我们紧抓‘零关税’政策红利,实实在在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海南航空采购部通关保障中心林杰灵道出零关税政策的直接效益。
航空业航材需求大、成本高,进口关税及增值税曾是负担。自贸港原辅料“零关税”政策为航材采购打开降本通道。海航已进口发动机、空气循环机等12票关键航材,货值约3.5亿元,节省关税及增值税超5000万元。
自用生产设备“零关税”政策同样见效。海航利用该政策进口3个发动机托架,节省税费40余万元。
航空器维修领域政策带来长期红利。借助“航空器及零部件维修后复运免税”政策,海航处理600余票航材维修业务,涉及维修费约18亿元,节省关税超3500万元。飞机维修是“刚需”,免税政策让海航在保障质量的同时,无需过度担忧税费成本,维修周期更灵活,间接保障航班准点率与安全性。
今年,海航在交通工具进口领域实现“零关税”突破,引进A321NEO飞机,8年监管期预计省关税约360万元。
政策红利延伸:
全产业链成本优势凸显
零关税政策红利不止于直接税费节省,更通过产业链传导,为海航全业务链条带来成本优势,这是自贸港政策的间接获得感。
航线网络布局上,税收成本降低让海航有更多资源投入全球通道建设。据介绍,今年上半年海航已新开海口—伦敦等7条国际航线,织密RCEP国家首都航线,深耕“两洋枢纽”打通亚欧、澳新空中走廊,还要靠吉隆坡、吉达等航线建中转网络,让免签政策真正“飞”起来!
税收节省反哺航线运营,让企业有底气开通远程航线、加密重点航线,更好衔接海南85国免签政策红利。
航空物流领域增长受益于政策间接支撑。上半年海航国际货运量同比上涨61.11%,正构建“全球通达、内地直联、监管智能、业态高端”物流体系。税收降低后,企业敢在智慧物流、高端冷链等长期项目发力,投入正转化为增长动能。
飞机维修产业崛起是零关税与“加工增值”政策叠加的成果,依托自贸港“零关税”政策,海航在航材进口等环节可免缴关税,大幅降低客户维修成本,这让更多航空公司倾向于将维修业务委托至海南。
在海口空港综合保税区内,海航技术新建的复合材料工艺中心已运营,配备国内第三大复材维修企业中领先的超大口径固化成型设备。该中心的成立填补了海南飞机复合材料维修领域空白。
政策升级展望:
获得感持续“加码”
封关后,自贸港“零关税”商品税目覆盖率将从21%提升至74%。税目扩大意味着更多领域享红利,降本增效空间更大。
航线网络上,政策红利将支撑三大战略:织密RCEP国家首都航线,实现海口至主要首都城市全覆盖;深耕“两洋枢纽”,强化中转地位;推进免签中转枢纽化,让海南成国际中转重要节点。
航空物流领域,海航货运将紧扣两大核心目标:一是高效衔接国际与内地市场,二是最大化释放自贸港政策红利,构建特色航空物流体系,使其成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核心支点。
飞机维修未来布局与政策升级紧密相关。后续海航技术将继续借助政策红利,推进燃滑油部件、宽体机APU及起动发电机等维修项目落地,形成一站式附件维修产业集群。
从航材进口税费节省到全产业链成本优化,从现有业务增长到未来布局信心,海航发展轨迹展现自贸港政策的实践成效。这些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企业更具市场活力,更成为推动自贸港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强劲动力,见证税收红利从“纸上”落到“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