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到: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共发现食药用菌529种 能吃吗?
2025年08月16日 09:25 来源:南国都市报

  南国都市报8月15日讯(记者 谭琦)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腐木和落叶间,常常传来发现真菌新物种的好消息。但是,这些菌类我们能吃吗?

  据今年第七期《菌物学报》发布的文章《中国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食药用菌多样性》显示,截至2024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共发现食药用菌529种,其中食用菌366种、药用菌316种,部分菌种兼具食用和药用价值,可谓“家底”厚实。

  这些生态“家底”是否能形成产业,变成真金白银?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发现的529种食药用菌中,外生菌根菌219种,占41.40%。”上述文章作者、中国热科院椰子所党委书记朱安红介绍,例如红菇属、乳菇属、牛肝菌属等真菌,它们与树木的根系形成外生菌根,还有与白蚁形成共生关系的蚁巢伞,这些真菌的营养方式非常复杂,驯化栽培研究虽取得一定进展,但商业化栽培仅在少数种类上成功,尚未实现大规模人工栽培。

  据介绍,经海南省农业农村厅2022年批准,在中国热科院生物所建设的热带食药用菌种质资源库中资源数量已突破2200份,目前驯化栽培成功的种类有巨大侧耳(猪肚菇)、菌核侧耳(虎奶菇)、孤苓核生柄孔菌(虎乳灵芝)、弯柄灵芝(灵芝王)等。

  从原始雨林到规模栽培,需要怎么做?

  “我们要驯化真菌。”朱安红说,通过研究每种菌类的“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就能实现产业化培育,例如通过模拟野生环境,调配“营养餐”,在人工林下或大棚里“定居”等实现规模化种植。朱安红介绍,目前其团队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野外调查过程中,采集到的暗褐网柄牛肝菌和卵孢长根菇,已实现驯化和人工栽培。朱安红认为,如在海南推广栽培这两个种,不但能保证周年供应,还能为当地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海南的食药用菌产业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潜力。”朱安红称,海南的食药用菌资源丰富。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结果,2023年度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食用菌总产量达4334.17万吨,仅海南省和港澳台等地区因产量太少未被统计在内。

  朱安红认为,海南缺乏适宜的菌种和配套栽培技术,需打造“资源库—育种—栽培—加工”的全产业链,育种方面要“优生优育”,培育抗病、高产的“明星菌种”,开发灵芝咖啡、牛肝菌预制菜、真菌面膜等产品,让一颗菌的价值翻番,要让雨林里的“珍宝”,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