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都市报9月8日讯(记者 林文泉)近期,一些诈骗分子利用中小学生心智不成熟的特性,通过学生对司法机关的信任,伪造身份、虚构案情、制造恐慌等手段实施诈骗。针对此现象,海口市公安局反诈中心解析此类诈骗特点,提醒广大学生不要上当受骗。
作案手段解析:
虚假身份,诈骗分子会使用境外电话(常以“00”开头)冒充公安机关(多潜伏在各游戏平台,先以游戏好友的身份添加玩游戏的未成年人,对未成年人进行恐吓操作家长的手机进行转账)、检察院、法院,以案情重大需要配合调查,谎称洗钱或名下证件被冒充导致严重违法后果。
制造恐慌,语言严厉、不容置疑,强调案件的高度机密性,威胁马上抓人、冻结资产、判刑等,让受害人因害怕失去理智,受害人群体多为使用家长手机玩游戏的未成年人。
切断外界联系,严禁受害人将事情告诉任何人,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甚至当地警察,称“泄密会负责法律责任”,要求受害人一直保持通话或通过QQ、微信进行联络,长时间通话以切断其与外界联系,进行精神控制。
提供虚假“证据”,发送伪造的“警官证、逮捕令、通缉令、协查通知、冻结资产通知书”等,甚至有受害人的照片、身份证信息,可能是通过非法途径获取,或通过QQ、微信、钉钉视频通话让受害人看见虚假的背景等场景,增加迷惑性,要求开启手机共享屏幕,从而获取关键信息。
骗子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求转账汇款,以保证资金安全,审查涉案资金为由让受害人将资金转移到指定账户,甚至诱导被骗未成年人提供父母银行卡号及手机号码,银行验证码通过手机共享屏幕获取,将卡内资金转移。
警方提醒:
海口警方提醒广大群众,公检法机关在办理案件时,绝不会通过电话、网络的方式要求当事人转账、汇款、下载软件、共享屏幕,更不会让当事人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凡是以“涉嫌犯罪”为由要求转账的,一律是诈骗。若不幸遭遇此类诈骗,立即拨打110报警,并联系银行冻结账户,尽可能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