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海南新闻—正文
分享到:
海口空港综合保税区何以实现“弯道超车”?
2025年09月18日 09:05 来源:南国都市报

  近日,海关总署公布2024年度全国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评估结果,海口空港综合保税区实现“双突破”:全国综合排名较上年跃升76位,维修业务进出口值在全国综保区排名第三。

  这一曾排在百名之外的“空港综保区”,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航空维修产业的“弯道超车”?近日,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及业内人士了解到,其快速崛起的背后,是政策红利、企业实践、监管创新与长期战略的多维协同,共同推动自贸港空港产业,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路径。

  南国都市报记者 叶长文

  政策筑基:自贸港“保税+”红利

  激活产业潜能

  海口空港综合保税区的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海南自贸港的政策体系。依托综保区的平台,“保税+”政策覆盖业务拓展、成本控制与流程优化全链条,为海口临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海航技术承接海南自贸港首单约旦进境飞机维修业务。海航技术供图

  在业务拓展方面,政策推动“保税”功能由单一维修向多元业态延伸。2024年,海口空港综保区先后完成飞机客改货保税维修、首台发动机维修出区交付,服务半径扩展至泰国、越南、韩国等境外航司;保税租赁、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1210模式)等业务也相继落地,形成多元业态矩阵。

  成本控制是另一大政策优势。针对航空维修“高价值、长周期”的特点,海南推出“航空器维修免关税服务新模式”,优化修理航空器进出境及减免税手续,降低企业物流与税负成本;进境维修免保证金、维修航材保税等政策,进一步减轻境外客户资金压力。例如,约旦皇家航空送修波音787飞机时,因政策红利显著降低资金占用;海航技术旗下企业也借此吸引卡塔尔航空、柬埔寨航空等20多家境外客户,订单超百架次。

  此外,海口美兰机场海关创新备案发动机“直通入区”监管模式,高效解决发动机绕路进出综保区问题,可进一步减少企业运输时间,单次为企业节约近3万元运输成本,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满意度。

  企业攻坚:技术与服务支撑“全国前三”

  在政策东风下,企业凭借技术、市场与服务的三重突破,筑牢保税维修业务的硬实力。

  技术资质是核心竞争力。海南自贸港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自2022年投产以来,累计完成超2300架次飞机维修、270架次整机喷涂及5.5万件航空零部件维修,持有中国、美国、欧盟、泰国等多地维修认证,成为国际航司选择海南的关键因素。海航技术旗下大新华飞维空港维修基地副总监杨文博见证并推动了这一快速发展。

在海口空港综合保税区航空发动机维修基地内,海口吉耐斯航空发动机维修基地的技术团队正在维修一台航空发动机。 记者 叶长文 摄

  作为空港保税区内的领军企业之一,海口美兰空港吉耐斯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口吉耐斯)作为中国大陆唯一获得GE航空航天公司最高等级GBSA(GE品牌服务协议)维修品牌授权的GEnx-1B发动机大修厂,具备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中国民用航空局(FAA/CAAC)双证资质,并积极推进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认证,构建起较高的技术壁垒。市场拓展方面,企业不断打破单一客户依赖。海口吉耐斯2024年引入首台GE转包第三方客户快修业务,此举多次在暑运等关键节点为客户提供高效解决方案。

  海航技术旗下企业在中东市场早有布局,海航斯提斯与卡塔尔航空签订三年价值近1亿元的喷漆订单,并通过约旦皇家航空进境维修业务打开中东市场。高质量服务吸引蒙古航空、西班牙伊比利亚航空、香港航空等众多客户,许多还成为了“回头客”。

  据统计,2024年,海口美兰机场海关共监管维修货值达311.3亿元,同比增长3.3倍;2025年1-8月,共监管维修货值370.2亿元,同比增长67.4%,维修货值持续创新高。

  监管赋能:“管放平衡”助推产业加速发展

  为应对不断新增的维修业务,海口美兰机场海关健全“预审材料、即时审批、快速通关”的通关机制,在“管得住”的前提下实现“放得开”,为维修业务注入增长动能。

  同时,指导企业掌握保税维修最新政策法规,用好、用足自贸港税收优惠政策,并派员定期深入企业维修现场,监督、检查维修过程,规范企业维修后续处置环节,以“管得住”支撑“放得开”,助力提升航空维修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全球化布局,向国际化迈进。

  “我们应用海南自贸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将海关监管顺势嵌入企业维修全流程,加强对保税维修货物的全链条监管,联合地方开发信息化辅助监管系统,实现对企业国内、国际两种维修业态的分类监管,提升海关正面监管效能。”海口美兰机场海关副关长辜振成说。

  监管创新转化为实际成果:2024年,海口空港综保区保税业务进出口值增长超3倍,增速全国第6;维修业务由“区域性”升级为“全球性”,监管货值跃居全国第三。

  专家解答:排名跃升的核心因素是啥?

  海口空港综合保税区绩效评估全国综合排名较上一年度上升76位,其中,维修业务进出口值在全国综保区排名第三。在海口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总经济师仇方建看来,关键在于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同步突破。“去年海口空港综合保税区第一次参评时,排名为100多名。经过发展,飞机维修量越来越大,今年的指标非常好。”

  随着飞机客改货、发动机维修等业务落地及境外市场开拓,维修货值从初期较低水平跃升至2024年的311.3亿元,2025年1-8月再创新高。

  定性指标提升则依托制度创新与政策对接,2024年,“航空器维修免关税服务新模式”“发动机直通入区”等创新案例推动定性分数大幅上升。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企业成本,更促进业务增长,形成双向促进格局。此外,监管与发展的协同也是重要因素。通过科技手段提升监管精准性与服务效率,信息化辅助监管系统在强化正面监管的同时,降低企业合规成本,实现监管与发展同向而行。

  未来展望:海南或将成亚太地区航空维修枢纽

  2025年12月18日,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后,“‘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新机制将为保税维修业务带来新机遇。

  杨文博透露了大新华飞维的长远规划:“封关后,全球客货飞机在海南起落更频繁、航线网络更密集,我们将加快多机型客改货能力建设,推进国产机型定检及喷漆能力建设,逐步完善航空维修产业链条,进一步扩大海南在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区的市场份额。”目前,越来越多境外航司已表达合作意向,海南航空维修的“金字招牌”持续提升。

  海口吉耐斯有关负责人表示,吉耐斯进口维修所需零部件、专用工具将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大幅降低采购成本;通关手续简化提升物流效率。企业业务从单纯的“维修”向“全球服务中心”转型升级。

  海口空港综合保税区的崛起,是自贸港政策红利、企业实力、监管创新与科学规划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封关运作临近,海南有望发展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航空维修枢纽。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