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博新 实习生 熊宝儀
走进万城镇老街红专东路的东风茶楼,先是老爸茶的醇厚香气萦绕鼻尖,再往里走,月饼烘烤的焦香愈发浓郁——这家老字号带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风茶楼月饼的老底子,已用27年时光,把中秋的味道揉进了万宁人的日常。
1998年,邢福和的父亲创业开起了东风茶楼,除了延续街坊爱喝的老爸茶,更应着食客中秋想吃口家常月饼的需求,开启了手工制饼的历程。最初,他们特意从琼海请来点心师傅何子藩团队,每年农历七月,何子藩便带着七八名徒弟如约而至,从选料到烘烤,把琼式月饼的老手艺稳稳落在茶楼的操作间里,这一合作,便是二十余载。
月饼的香,藏在慢工出细活的坚守里。何子藩说,茶楼始终坚持传统配方与手工制作,主打五仁、叉烧、白莲蓉、红莲蓉等经典口味。为保证品质,原料均从海口正规粮油市场采购,证照齐全。就拿熬制糖浆来说,按100斤糖配50斤水的比例,要持续熬煮三个多小时,冷却后还要静置备用,单这一步就需耗费不少心力。
手工制作的巧劲,更藏在细节里。配料时要反复调试糖油比例,既要保留琼式月饼的醇厚,又要减糖减油适配本地人的口味;包馅时要拿捏力度,确保皮薄馅足却不裂皮。“咱的月饼,既有琼式的香,又融了广式糖浆皮的软、苏式油酥心的酥,拿在手里不沾油,吃进嘴里不齁甜。”何子藩的话里,满是对手艺的自信。
对万宁人而言,东风月饼早已不只是节日吃食,更是情感的寄托。镇南社区居民冯军是茶楼的老常客,每天都来喝老爸茶,中秋买东风月饼更是雷打不动:“这味道陪了我几十年,吃一口就想起小时候过节的样子。”回头客年年来买月饼,对于他们而言这是儿时的味道,忘不掉。
而许多离乡在外的万宁人吃不上老家的月饼,则“月饼寄乡愁”——每逢中秋也会托家人或朋友代购东风茶楼的月饼。月饼,实际上是中秋联络感情的媒介,像店内的常客傅好春还会买上几盒邮寄给安徽的朋友。
过去,茶楼用裁好的白纸把月饼卷成一斤装,四个一组扎得整整齐齐;如今换成了简易盒装,却依旧守着鲜的规矩——月饼刚出炉时略硬,放两三天油从饼内溢出后,饼皮会变得软糯,内馅的香气也更足。每到中秋前一周,尤其是农历八月十二到十四这三天,店门口总会排起长队,这三天的销量能占去中秋总销量的一半,成了茶楼一年里最热闹的光景。
守着老味道,也跟着时代走。这些年,茶楼在五仁、叉烧、莲蓉等经典口味之外,又添了哈密瓜、草莓、凤梨等水果味,还推出了斑斓椰蓉月饼,甚至在研发年轻人喜欢的酥皮、冰皮月饼。邢福和说:“不管怎么变,老手艺不能丢,要让老街坊吃得惯,也让年轻人尝得到咱万宁的中秋味。”
27年里,东风茶楼用一块月饼、一盏清茶,把万宁人的中秋记忆拴得牢牢的——这味道,是匠心,是传承,更是刻在骨子里的家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