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晓梦
对海南而言,这是一个特殊而难忘的假期。
树木倒伏、道路受阻,20多万人紧急转移——10月5日,台风“麦德姆”以14级风力逼近海南,从文昌近海擦过,尔后扑向广东徐闻。面对这场在假期袭来的台风,海南全省上下紧急动员开展防御工作,推动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无缝衔接”,以扎实举措展现韧性之姿。
从防御到恢复,海南迅速果断、争分夺秒采取措施应对“麦德姆”,各领域、各单位主要岗位的责任人迅速从“休假状态”无缝切换至“临战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争分夺秒筑牢防御网
10月4日傍晚,台风前夕的天空仿佛被点燃,粉紫和金橙的晚霞在天际翻涌。海平面的方向,乌云正悄然堆积,一场狂风骤雨,已在不远的海上酝酿。
“截至4日18时,‘麦德姆’中心位于北纬18.5度、东经114.7度,也就是在距离文昌东偏南方向约400公里,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预计5日上午以强台风级别在文昌登陆或者近海擦过……”
当天晚上,省应急厅技术楼5楼指挥大厅内灯火通明,全省防御第21号台风“麦德姆”视频调度会在此召开。大屏幕上,气象云图不断更新,台风“麦德姆”的路径图、风雨信息被反复调用、分析。
指挥大厅里,每个人都知道,一场与台风的较量已拉开帷幕。
当天19时10分,我省防汛防风应急响应连升两级:从防汛防风Ⅲ级应急响应提升至防汛防风Ⅰ级应急响应。
连夜开会、连夜动员、连夜行动!省委、省政府领导靠前指挥,全省上下紧急动员,迅速全面激活三防指挥体系,有关市县和部门抢抓时间“窗口期”,争分夺秒落实落细各项防御措施——
“海口提前发布实施‘六停’预告,转移人员11911人,向社会公布54处室内应急避灾场所”;
“文昌统筹抽调党员干部下沉乡镇一线支援,各级责任人、党员干部要在岗在位;我们按照Ⅰ级响应转移10.82万人预案提前做好转移准备”;
“截至4日18时30分,澄迈已转移人员5198人。根据转移人员台账,预计今晚23时前完成转移工作”;
“临高5430艘渔船已回港避风,取消各类活动28场,储备各类物资确保随时调用”;
“旅文部门指导7个市县39个景区全部关停,全省262家涉海、涉空等高风险旅游项目全部关停”;
“海事部门靠前预置应急船舶62艘、直升机6架应急待命”;
……
快一点,再快一点!防御的速度,要跑赢台风逼近的每一分每一刻。
一条条不断刷新的信息、一项项细之又细的举措、一场场现场指挥调度会……在省委、省政府领导指挥下,全省上下全力以赴,广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冲锋在前,迅速凝聚起防御台风“麦德姆”的强大合力。
风雨中的坚守与担当
迅速转移,成为这场台风防御战中的关键一环。
各市县纷纷启动紧急转移预案,党员干部深入社区、村庄,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撤离。在海口,工作人员不仅帮助居民转移至安全地带,还特别关注到38周以上的孕妇群体,确保她们得到妥善安置。文昌则统筹抽调大批党员干部下沉乡镇,他们与基层干部并肩作战,确保每一名群众都能在台风来临前安全转移。
据统计,截至5日20时,全省累计转移危险地区人员201386人。在提前部署安排下,被转移群众住进一处处应急安置点,有了遮风挡雨的“临时家园”。
在澄迈县老城镇的海南省技师学院防风安置点,物资供应充足,两百多名转移群众在此踏实落脚。“看到群众安全,我的心就安了。”该镇政府社会治理办主任王文强从4日下午开始几乎没合过眼,转移群众、物资保障、协调工作、管理点位等工作让他连轴转个不停。
面对“麦德姆”步步逼近,海南各地各部门党员干部、应急救援等队伍分赴岗位和一线,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紧要关头,有坚守的面孔,也有逆行的身影——
5日一早,一老人在海口市龙华区城西镇海马二横路不慎摔倒,党员干部赵永清挺身而出背起老人并将其送回家。
5日12时许,风雨正强,海口市人民桥附近停靠的一艘船舶出现走锚现象,由于抓地不牢靠,被台风吹着缓慢向人民桥桥墩移动。出现险情后,海口消防部门联合海事部门工作人员,冒着风雨在现场紧急处置,用时约两小时,将船舶基本控制,快速处置险情。
风雨来袭,紧张的防御工作需要速度,也需要温度。
防风防汛“声音”,不断扩散。各级宣传部门利用媒体平台,及时向公众发布台风动态和防御指南,引导公众科学地开展防灾避险工作。“非必要不外出”“此刻,宅着就是贡献”“台风天的大海‘翻脸无情’”等醒目温馨的提示语,通过多渠道迅速传播,提醒广大市民游客注意安全。
面对台风造成的旅客滞留情况,海口市有131家酒店组成“住宿保障矩阵”,提供24小时服务、优惠房价,累计服务保障过夜游客6.98万人次;琼海市紧急协调第一批23家酒店作为“住宿保障点”;儋州市80余家酒店宾馆积极响应,推出延迟退房、续房优惠等服务。
暖心关怀,一个不落。在海口新海港,“司机之家”让待渡司机感慨:“等船时能洗个热水澡、吃上热饭,很贴心!”
迅速落实的防御举措,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筑起“安全网”。截至5日20时,全省未接报突发重大灾情、险情报告,未出现大量游客滞留。
加快开展灾后恢复
10月5日14时50分前后,“麦德姆”的中心以强台风级在广东徐闻东部沿海登陆。随着“麦德姆”远离,当天16时,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将防汛防风Ⅰ级应急响应降低至Ⅱ级,同日20时进一步降低至Ⅲ级。
应急响应指令变化之外,是防风防汛和灾后恢复工作的“无缝衔接”:
实际上,在10月4日晚召开的全省防御台风“麦德姆”视频调度会就明确要求,要前置应急抢修力量,提前做好供电、供水、通信、交通应急保障等措施,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处置、最快速度恢复。要加快恢复琼州海峡通航,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做到能早则早,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麦德姆”刚刚过境,海南便迅速切换至“恢复模式”,全力推动灾后恢复工作。
如何尽快恢复?答案在一个个明确的“时间点”里——
海口市5日17时将防汛防风Ⅰ级应急响应调整为Ⅱ级,出租车、网约车、公交和客运逐步恢复运营。当天22时,海口全市梯次复业复工复园复课。
5日20时起,海口美兰国际机场逐步恢复航班运行;6日9时起,海南铁路轮渡恢复运输。
答案也在一线抢修人员的“作业日志”里——
南方电网海南电网公司出动抢修队伍3000余人次、车辆1200余台次及应急发电车110台次,连夜开展勘灾、清障及抢修复电作业。
海南公路系统巡查及抢通公路里程约5.41万公里,高效清理倒伏路树一千多株,快速恢复道路通行条件。
答案亦在凡人微光的相互守望里——
台风期间,海口组织动员超1.2万人次志愿者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他们身穿蓝色马甲,分散在室内应急安置点、街道社区等地,连续投身防风工作。
5日傍晚,风雨稍缓,一位不愿留名的女士自发向文昌市铺前镇文北中学临时安置点送去近千个热腾腾的包子,让194名安置群众暖胃更暖心。
面对强风骤雨,我省广大党员干部的连续作战、担当作为,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共同汇聚成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为灾后恢复注入动能与希望。
“‘麦德姆’对我省影响逐渐结束,6日(中秋节)夜间全岛云量较少,适宜赏月。”10月6日上午,省气象台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风雨过后,今年海南的中秋月亮“别样”圆。
(本报海口10月6日讯)